期刊文献+

青年网络表情包的文化逻辑及其规制 被引量:3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网络表情包经历了从颜文字、绘文字到表情包的流变,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表情包的流行不是一个简单的偶然事件,而是在个体化社会中个体崛起、技术发展、心态嬗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青年群体广泛使用的表情包背后有其自身的内在机理和丰富的文化隐喻。网络表情包是青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是视觉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青年情绪宣泄和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客观评判表情包文化,通过加强青年思想引导、青年文化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来规范表情包的使用。
作者 张艳斌
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2018年第1期82-86,共5页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基金 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重大培育项目"我国当代青少年精神生活现代化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CCNU16Z020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6

  • 1刘绪义.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哲学思考[J].湖湘论坛,2005,18(2):70-72. 被引量:1
  • 2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115-121. 被引量:163
  • 3[5][加]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9.
  • 4[3][英]吉姆·麦克盖根.文化民粹主义[M].桂万先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 6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106页.
  • 7.[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8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第20页,第11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9费斯克,2004,《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新华出版社.
  • 10刘旭、王晓雁,2006,《红色经典遭“恶搞”,八一电影厂拟追究法律责任》,《法制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6-08/09/content_4940242.htm).

共引文献60

同被引文献191

引证文献31

二级引证文献4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