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舞台的断裂与情感弥合——巴兹·鲁赫曼的影像表达与文化表征

Baz Luhrmann's Image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90年代至今,好莱坞的导演阵营中活跃着一位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电影人:巴兹·鲁赫曼。他的导演作品不多,二十几年来只执导了五部电影:《舞国英雄》《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澳洲乱世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每一部他都直接参与编剧或改编,对节奏、用光、色彩、剪辑、场面调度与故事结构的把握可圈可点,影像立意深刻。其早期作品在过程性中带有典型的荒诞、幽默和戏谑,结局中又饱含真挚的情感,或悲或喜,皆是弥合。用舞台作为戏剧场景的仪式化表达、借歌舞的流动性提升叙事的节奏感,以及银幕的流光溢彩成为铸就其电影风格的三个关键因素。本文将从导演创作经历的宏观视角出发,对鲁赫曼的叙事风格做历时性梳理,在影片的比较中寻求共性所揭示的银幕特征、探索差异所带来的风格递进。
作者 姜申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4,共7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5

  • 1传媒子弹论:流行于20世纪初的传播效果论,后被有限效果论及宏观效果论所取代.其核心观点是: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最,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 2麦茨《想象的能指》,摘自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 3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延伸,麦茨于《想象的能指》中对观影机制所提出的镜像体验理论.
  • 4即麦茨镜像,本雅明在《镜像的折射》(Refraction In MirrorImage)(传播接受论文,作者译)所述"三棱镜像的引申参照对象".
  • 5本雅明语,传媒接受的隐含指涉理论用语,指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原理来对照研究隐含接受机制.

共引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