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文学的大量作品也并非国家意识形态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再解读"群体表现出以"文化雅俗"反对"政治雅俗"的思想立场,遮蔽了十七年文学因个体精神与集体话语有效"同化"而形成的审美创造特征。后来的研究者以"对历史的叙述"为基础修正了"革命通俗文艺"观念,但其指认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意蕴建构中同样隐含着"世界的大故事",叙事形态表现出传奇性与纪实性相融合的倾向,"英雄的说部"只是局部、片断性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归入"通俗文艺"的范畴。十七年时期的"大众文艺"创作,从体裁到范围均在"革命通俗文艺"论者的关注视野之外,民间通俗文艺文体的写作、"基层写作"和"群众文艺创作"才是其特殊的实践形态。
作者 刘起林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8-95,共8页
基金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历史文学的创作思潮与文化精神"(HB17ZW00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74

  • 1陈平原.论鲁迅的小说类型研究[J].鲁迅研究月刊,1991(9):30-40. 被引量:13
  • 2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的写作经过[J].晋阳学刊,1980(1):103-104. 被引量:5
  • 3徐念慈.《余之小说观》.《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02页.
  • 4林纾.《剑腥录·自序》.《林纾选集》(小说卷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 5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下册.第514页,第639页.
  • 6范先生.《主编本·绪论》.第23页.
  • 7《新小说社广告》.《新民丛报》,第21号(1902年11月30日).
  • 8徐念慈.《小说林缘起》.《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495页.
  • 9《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30页,绪论第1页.
  • 10《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对五四新文学的文化反思》.中国城市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共引文献73

同被引文献2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