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恶意串通、债权人撤销权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案例33号的实体法评释 被引量:3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指导案例33号是适用《合同法》第52条第2项规定的恶意串通合同无效规则的典型案例。在构成要件上,该案维持了对主观要件"恶意串通"的综合判定方式,但对客观要件"损害第三人利益"的认定并不妥当。在法律效果上,一方面,该案未能准确把握恶意串通合同无效的相对无效性质;另一方面,也未能恰当解释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并且正因对此处无效性质的理解有误,以致未能厘清恶意串通规则与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体系界分。这两项制度的差异不在于证明标准或主张期限,而在于规范功能与适用范围。在保全第三人一般金钱债权的场合,仅应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指导案例33号的积极意义可能是提示了应进行一项漏洞补充,即有必要时,债权人可以在行使撤销权后直接行使代位权。
作者 茅少伟
出处 《当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25,共12页 Contemporary Law Review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中国特色案例制度的综合系统研究"(16ZDA068)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612

共引文献709

同被引文献44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