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比较客观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汽车运行系统为参照系,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特征进行直观的分析,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由诸多创新要素构成的有机合作整体。
作者
刘本盛
机构地区
烟台大学科技学院
出处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X期67-69,共3页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关键词
创新体系
发展
结构
特征
分类号
G305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53
同被引文献
4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1
刘本盛.
关于创新及创新体系问题的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4,17(1):25-27.
被引量:10
2
路甬祥.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
.求是,2002(20):6-8.
被引量:29
3
董晋曦.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兼论高校应成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6):6-10.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席酉民,姚小涛.
国家创新体系中我国高校科研模式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11(2):1-5.
被引量:17
2
刘立.创新系统研究述评[J].新华文摘,2002,(1):154-155.
3
贾蔚文.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
.中国软科学,1999(2):50-52.
被引量:15
4
刘本盛.
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历程与探索[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91-92.
被引量:2
5
路甬祥.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
.求是,2002(20):6-8.
被引量:29
6
谢旭人.
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 加速实现新型工业化[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1):10-12.
被引量:3
7
项海帆.
对中国大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看法[J]
.中国高等教育,2003(6):20-21.
被引量:5
8
王春法.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3(5):99-104.
被引量:55
9
赵红光.
建立我国政府有组织科技活动绩效评价制度初探[J]
.中国软科学,2003(5):110-112.
被引量:13
10
邵云飞,唐小我,陈光.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聚类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5):113-118.
被引量:49
共引文献
53
1
张都应,刘珠梅,张宏旗.
发挥高等学校优势、加强原始创新、推动科技进步[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z1):6-9.
被引量:4
2
凌申坤,雷日平,刘晨.
论加入WTO后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z1):257-258.
被引量:3
3
叶继涛,胡建绩.
技术预见与可持续经济发展[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4):58-62.
被引量:6
4
刘本盛.
用创新推动我国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J]
.中国科技论坛,2004(4):58-59.
5
刘本盛.
打造产学研联合平台 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科技产业,2004(8):57-60.
被引量:7
6
陈大勤.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3(6):66-68.
被引量:3
7
郑玉荣.
制度创新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J]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25-226.
被引量:1
8
王学军.
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学习贯彻《信访条例》[J]
.国土资源通讯,2005(7):11-15.
9
杨慧玉,王会斌,张平平.
高校技术转移的机制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17(5):108-114.
被引量:23
10
陈涛.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论透析[J]
.辽宁教育研究,2005(11):31-33.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4
1
郑闯.
完善企业、科研、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7):92-93.
被引量:3
2
周惠来.
企业研发中心如何留住和使用人才[J]
.创新科技,2007(7):50-51.
被引量:1
3
张德英.
国家科技基础平台与创新体系建设的思索[J]
.科学管理研究,2007,25(4):52-55.
被引量:12
4
李刚.
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模型与机制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0):4-6.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
1
赵新华.
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7):1-3.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赵新华.
青岛市科技体制改革的发展经验及改革方向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0):209-211.
2
李荣德,邱克强,王彪.
行业背景高校区域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2013(1):20-22.
被引量:5
3
白莉,牛连强,赵文增,韩影.
建设公共研发平台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J]
.中国高校科技,2013(1):23-25.
被引量:7
4
李旭东,孙峰,张玉赋,马永浩,马丽.
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特区经济,2013(1):43-45.
被引量:18
5
秦洪花,赵霞,李汉清.
国内外企业研发中心的发展模式及我国发展对策与建议[J]
.中国科技成果,2013(17):12-16.
6
武国宁,王强,孙静,冷雪.
天津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思考[J]
.天津科技,2013,40(6):33-34.
7
孙逊,徐士军.
宿迁市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J]
.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14(1):7-8.
被引量:1
8
崔海蓉,杨超珍,朱旭霞,赵伟敏.
IBL视阈下复合型人才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0):198-200.
被引量:3
9
邹兴芳,杨莉荣.
以科技促转型 做实研发中心[J]
.建材发展导向,2016,14(8):42-44.
10
乌日汗,陈东,李东红.
竞合伙伴的知识多样性如何影响创新绩效--知识管理的调节作用[J]
.技术经济,2021,40(10):45-63.
被引量:5
1
邹春红.
刍议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J]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3(4):71-73.
2
孙玮,李福纯,范广建,王作东.
计算机网络与科技情报[J]
.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1X):11-13.
3
王知津,张桂玲.
前网络时代情报学学科体系的主要结构与特征[J]
.情报资料工作,2003,24(1):6-9.
被引量:14
4
王胜光.
高技术R&D管理体制的结构与特征[J]
.科学学研究,1990,8(3):81-87.
5
杨先平,杨红.
我国动漫受众群体的结构分析[J]
.新闻界,2012(11):31-33.
被引量:19
6
刘安戈.
简论电视新闻音乐的结构与特征[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10):110-110.
7
Turid,Hedlund(著),Claus,Montonen(著),刘兰(编译).
促进开放获取在芬兰的发展——OA-JES项目[J]
.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8(10):7-9.
8
朱亚峰,王鸿钧.
数字图书馆与我们的应对策略[J]
.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1(2):30-34.
被引量:2
9
王春法.
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J]
.中国软科学,2003(5):99-104.
被引量:55
10
吴琦.
浅谈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祖国,2016,0(17):112-112.
经济纵横
2007年 第8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