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母爱心声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曾像田地里的土豆一样,一直掩埋在街巷深处里的补习班,都堂而皇之地搬到街面上来了,有的门面还很大,胜过了一些大酒店、大商场。每到晚上,这些补习班里便灯火通明,灯光下,挤坐着许许多多不同年龄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十几岁, 有的甚至才八九岁,都是如花似玉的年纪。苹果般的面庞、黑葡萄似的眼睛、银铃般的笑声等类的形容词,都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不知是灯光的缘故,还是本人眼睛有问题,隔窗凝望这些花季里的孩子,见他们一个个都显得面目苍白而疲倦,神情木纳而憔悴,他们木偶般挤坐在一起,对外面的风景、周围的事情,显得那样无动于衷。门外街上,斑驳的灯影里,站着的,靠着的, 小声交谈的,是孩子们的家长,他们是来接送孩子回家的。更准确地说:有的家长是来“看管”孩子的。记忆中的十几岁。
作者 李晓平
出处 《吉林人大》 2005年第1期55-55,共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