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中国绘画史中,存在着一种相当奇异的现象:画家虽然以作画为职业,但他们却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图",如《洛神赋图》《步辇图》《匡庐图》《富春山居图》等。从历史看,产生这种称谓歧异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图"比"画"具有更深邃的表意功能;二是"图"比"画"包含了更广泛的人类经验;三是河图在中国文明史中的神圣地位,使与此建立关联的绘画获得了价值提升。换言之,在中国画史中,"图"与"画"称谓的歧异,反映了画家既以绘画为业又试图超越自身局限的哲学努力;"以图为画"的自我定位,为艺术作品提供了既兼顾审美又向认知、象征等价值探进的多元取向。进而言之,这种图、画之辨,是现代艺术中关于图像与绘画关系讨论的历史版。厘清这一关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绘画的意义承载,同时使现代图像学研究在中国本土艺术中获得历史依据和理论阐明。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12,共8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传统礼乐文明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批准号:17ZD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