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践范畴表征着人类独有的精神性活动,从亚里士多德的"行动""思索""合理生活"到康德的"技术运用"与"道德运用",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到费尔巴哈的"卑污活动",实践范畴经历了逐渐"唯物化"的理论发展历程。同样,实践的理解方式也决定了哲学家的文化理解方式,文化一直被悬置于物质生产生活之外,缺少对现实基础的科学认识。马克思是将两者有机结合,生发出新的实践文化观的典范,但是很多人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时容易变得狭隘,陷入到一种费尔巴哈式的机械唯物主义理解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其作为"全体活动""感性自由"的本质性特征,忽略了扬弃异化之后"生产"复归"审美"的精神性价值,对这个问题的澄清,有助于辩明学界对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的质疑,有助于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原本性的支持。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共8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基金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心理范畴相关前沿问题研究”(项目号:16CZX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