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先秦儒家孝道观之流变——从“仁孝”到“礼孝” 被引量:5

From “Benevolent Filial Piety” to “Ritualized Filial Piety”:The Changing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of Pre-Qin Confucianism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先秦时期的儒家孝道观为中国孝文化奠定了基础。孔子在批判性继承西周孝道观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孝养、孝敬、孝顺、孝容、孝思、孝继、孝丧与孝祭等各个方面,把行孝由权贵者的行为转变为普通大众的自觉行为。孔门后学分别从内在性与外在性两个方面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孝道的内在性更多地指向理想的道德伦理关系,外在性更多地带有现实性的政治诉求。曾子、《六德》、子思、孟子则从内在性方面论述儒家的孝道观。曾子把孝道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六德》以"为父绝君""门内门外"思想来处理孝道难题,子思、孟子则从人性论方面对孝道进行了论说。这些孝道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维护儒家的"亲亲为大"之孝道根本,用以解决知孝、行孝的内在根据。荀子则从外在性方面论述了孝道思想,"富国安民"是荀子的社会理想,"兴孝悌"则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荀子"孝悌"思想从属于"礼治"的目标,"亲亲之情"服从于"尊尊之位",至此,先秦儒家孝道观实现了从"仁孝"到"礼孝"之转变。
作者 丁成际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60,共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ZX064) 教育部示范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重点项目(17JDSZK001)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9

同被引文献37

引证文献5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