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晚唐李商隐名其集《樊南四六》后,历经宋、元、明诸朝,"四六"一直是骈文的主流称谓。到了清代,随着骈文创作的复兴,"骈体""骈体文""骈文"等名称逐渐兴盛,与"四六"杂陈混用。与此同时,批评界出现骈文正名与辨体风气,或指摘"四六"称名之非,或从形式、功能、文体风格等方面辨析"四六""骈文"之异,并最终导致"四六"之名为"骈文"所取代。清人的骈文正名与辨体,本质上是一种尊体策略,旨在将骈文与长期饱受诟厉的"四六"划清疆界,从而提升骈文的品格和地位。这种理论策略顺应清代骈文复兴和与古文争立坛坫的要求,因此获得极大成功。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4-53,共10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金
中山大学2016年度重大项目培育和新兴交叉学科资助计划"古代别集编纂体例与文学观念研究"(批准号:16WKJ C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