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仁"字在汉语思想中极端重要,而在《说文解字》中它还有另外两种构形,即""与"忎"。前者出现最早,形容贵族男子刚猛尚武之外在威仪,进而引申为一切积极品质的外在表现;与""相比,"忎"之构形较晚出现,其中的"千"符是"身"字的简写,基本涵盖了""构形的全部内涵,而多出的"心"符,则揭示了此概念由外在、形下之具身修养技术向内在、形上之完美君子人格演变的提升历程。该历程肇端于孔门扬弃前代君子"即貌言仁"之传统而以内在真情判分"仁者"与"乡愿"的学术讨论,立基于孔门对作为礼乐之本的内在真实与爱人之心的发现。不仅如此,"忎"之构形还直观地记录了由孔门所开创的以"内自省"(即以内主外、身心互摄)为特色而不同于前代君子落实于外在容礼技术的修身、为仁新取径。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28,共8页
Academic Exchange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孔门身体政治研究"(16DZXJ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身体观视域下的儒家修养论研究"(15CX04133B)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宗周君子威仪修养论研究"(17CX040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