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许鞍华电影中身份认同与国族想象之流变 被引量:2

Rheology of Identity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Xu Anhua's Movi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结合香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以浮城隐喻与离散叙述、香港本位与国族幻灭、主体分裂与国族内部的差异政治、香港情怀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可以把握不同阶段的许鞍华电影,探讨其电影中身份认同与国族想象的流变,借此管窥香港电影近四十年来的认同建构问题。
作者 马楠楠
出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8年第1期32-39,共8页 Forum for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World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十世纪中国红色戏剧文学研究"(项目号:17BZW179)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1

  • 1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J].文学评论,1999(5):129-139. 被引量:71
  • 2周宪.“后革命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4):64-68. 被引量:63
  • 3Patricia Brett Erens.Crossing Borders:Time,Memor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 Song of the Exile"[J].Cinema Journal,Vol.39,No.4,p46.
  • 4林素英.《流放者之歌:试论母职理论与(客途秋恨)中之母女关系》[J].中外文学,1999,(10):48-48.
  • 5史书美.《离散文化的女性主义书写》,《认同、差异、主体性:从女性主义到后殖民文化想像》,简瑛瑛编,台北:立绪文化,1997年版,第27页.
  • 6Ackbar Abbas.Hong Kong: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p27.
  • 7周蕾.《写在家国之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94页.
  • 8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2页.
  • 9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脉络)》,《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夏铸九、王志弘编,台北:明文书局2002年版,第399页.
  • 10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载《香港文学@文化研究》,张美君、朱耀伟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