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不同程度的近视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选择合理的屈光矫正处方和近视防控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3月于本院视光门诊就诊的97例6-14岁屈光不正的学龄儿童,经过散瞳验光后诊断为近视,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0.50~-3.00D)组56例、中度近视(-3.00D~-6.00D)组32例、重度近视组(〉-6.00D)9例,其中6~9岁儿童42例,10~14岁儿童55例;所有患者屈光矫正后都在同一台综合验光仪上进行远近隐斜,正负相对调节、AC/A、调节反应的检测,用±2.00DD的翻转拍进行调节灵敏度的检测,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近视与各调节因素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轻、中、重度近视组和6~9岁,10~14岁组各组间比较,正负相对调节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中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FCC法测得调节滞后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轻度近视组患者调节平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6~9岁年龄组和10~14岁年龄组FCC法测得调节平衡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C/A与调节灵敏度的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增高,近距离外隐斜的发生率随之不断增高,调节滞后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调节滞后的发生与年龄没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视功能结果分析为学龄儿童近视屈光矫正处方提供依据,并针对视功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出处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4期745-746,749,共3页
Journal of Clinical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