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方法与本体: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反省与思考——从我的“学思历程”说开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一、我是如何走向中国哲学研究之途的我之走向哲学研究,当然是因为我有兴趣,1972年我进入台中一中求学,当时的国文老师杨德英女士(也就是蔡仁厚先生的夫人)教授我们"国文"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高一的"国文"课,杨老师教《论语》,令我格外感动。她散发出文化的气息,那传统的深韵总在课堂上流动。她解《论语》,格外的明白。明白并不只是生活化而已,而是通过合适的概念性用语,后来,我才知道这合适的用语是她与蔡仁厚老师一起学习的,而这些用语最主要是来自牟宗三先生。就在这样的因缘下,牟宗三先生的新儒学开启了我对中国文化学习的向度。
作者 林安梧
出处 《当代儒学》 2014年第2期204-234,共3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