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化阐释中的“汽笛”意象——以陈烟桥的《汽笛响了》为例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20世纪上半叶,汽笛作为中国现代化生产活动的意象引起众多作家和青年木刻家的注意,成为常见的描绘题材。为什么汽笛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刻画对象?如何理解它所表达的特定意识形态,以及背后的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以陈烟桥的《汽笛响了》为例,通过文化阐释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切入这一问题。
作者 李永亮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1-65,共5页 Qilu Realm of Art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7

  • 1《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512页.
  • 2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80-82、124页.
  • 3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J].新月,1929,2.
  • 4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258页.
  • 5国外理论动态,1995.
  • 6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中文版序言.
  • 7陆地.《中国现代版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31-65页.
  • 8鲁迅.《致陈烟桥》,见鲁迅.《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517页.
  • 9平.《汽笛》,《崇实》1935年第5卷第4期,第14页.
  • 10《汽笛惊死小孩》,《舆论时事报图画新闻》1909年第8卷第12期,8月12日.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