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丧文化”的风格建构与解码——以伯明翰亚文化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9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作者 李佳昕
出处 《东南传播》 2018年第3期49-51,共3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8

  • 1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7.
  • 2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22-25. 被引量:30
  • 3[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M].新华出版社,2004.
  • 4[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5.
  • 5[美]迪克·赫伯迪格著.陆道夫,胡疆锋译.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 6[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7John Clarke, Style. in 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 eds, 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Youth Subculture in Post- war Britain,London:Hutchinson, 1976.
  • 8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D]:60.
  • 9[法]阿尔都塞.顾良译.保卫马克思(1969)[M].商务印书馆,2006.
  • 10[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114

引证文献9

二级引证文献5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