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羞恶之心”与道德之源——兼论孟子人性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The Heart of Shame and the Source of Morality——A Discussion on the Self-Defense Mechanism of Mencius' View on Human Nature Being Good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羞恶之心"在孟子思想中同"恻隐之心"一道,构成着人之道德情感的本源根据,乃本心之一体两面。儒家的羞耻心并非植根于"同情",而是一种"通情",因而,"羞恶之心"的立足点既非利他主义,亦非利己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感"基础上的、非对象性的"痛感"体验感受。"羞恶之心"作为人的道德本源性力量,本具先天性与固有性的特点,后天的礼乐教化在本质上乃是先天"羞恶之心"的外化显现形式。"羞恶之心"的这些特征为儒学中的德性自足论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成了人性本善的自我捍卫机制。
作者 云龙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31,共11页 Confucius Studi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项目编号:14ZDB003)之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5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