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各地艺术乡建共同面临的问题首先依然是在地和主体性问题。艺术乡建开始变成背负过强道德性与伦理感的一种身份压力。艺术从业者转而和乡村一起进入生产—消费的交换流通体系里,以求达到乡建目标。把艺术乡建放置在"建设"的知识经验中,会弱化艺术乡建在替代性、可能性、先锋性上的特质。在如何处理与当地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知识产权、情感联系等)等伦理问题上,人类学应有所贡献。艺术乡建在触动和改变有关乡村的话语体系和城乡文化关系方面,已经成效显著,但在新形态的主体性养成方面,仍然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坐标才能有所论断。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78,共8页
National Arts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研究项目"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2016MZSCX01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文化创意经济背景下的新乡村建设"(13YJCZH243)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类学视阈下的当代闽派艺术家研究"(FJ2016C12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