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战后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电影交流中,戏曲电影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类型。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的内地戏曲电影经由内地流传至香港,其戏曲电影样式的探索、流通渠道、内地"戏改"的影响等问题,都与香港本土的文化生态、电影产业模式有巨大差异。本文以邵氏公司出品的黄梅调电影为例,通过对其中的明星表演和镜头语言的深入分析,指出这些看上去复制和挪用的黄梅调电影,其实在移植和再创造中出现了很多新的、暂且称之为"裂痕"的差异。这种差异深层地反映了现代性思维、现代化进程、殖民主义等议题在香港的具体呈现。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66,共5页
Contemporary Cinema
基金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一般项目"战后港台黄梅调电影研究"(项目编号:2016BC02923)
浙江省文化厅文化科研项目"戏曲电影:国族文化形象建构及跨境传播研究"(项目编号:zw2016009)
浙江传媒学院校级课题"浙江影人与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及影响--以邵逸夫为例"(项目编号:Z431Y1653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