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已有文献出现了冠以利他行为之名的助人行为研究以及假定利他主义和利他行为的可替换性的混乱局面。鉴于此,采用经典扎根理论的方法,针对高中生、大学生、职场人士这三个年龄群体,在中国的情境下,重新探讨利他主义的本质以及利他主义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受访者都具有一定高水平的利他主义,但意外的是,利他主义似乎不影响利他行为的产生。受访者在决定是否助人时,主要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助人,以及他们的核心利益是否会被触犯。西方文献所主张的个体助人行为主要受其同情心及行为前成本效益分析影响的观点并未得到支持。本研究不仅颠覆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观点,而且增添了中国情境的理论观点。
出处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0-48,共9页
China Youth Stud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71632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BGL029)、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6ZD008)、2016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6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专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X2017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NS20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