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学生课程理解:“应为”“难为”及“可为”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学生课程理解是经验课程的集中体现,指学生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生活履历、个体精神,对课程的个性化解读。按照哲学解释学观点,"偏见"是学生课程理解的条件,由主体、经验、空间、时间形成的位置距离为学生课程理解产生一种"应为"价值。然而,课程生成意义和学生生命意义的局限,造成学生理解效果"难为"局面。因此,学生课程理解由"难为"转向"可为",需破除对课程理解的误识、释放学生课程理解的空间及保障学生课程理解的权利。
作者 卓晓孟
出处 《教育评论》 2018年第6期23-27,共5页 Education Review
基金 2014年度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推进阶段的重心转向研究"(编号2014bsqdjj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1

  • 1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5-12. 被引量:147
  • 2裴娣娜.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及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04,25(6):13-15. 被引量:66
  • 3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8):36-41. 被引量:107
  • 4多尔著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 5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 6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 7麦克·扬.未来的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0.
  •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17页.
  • 9[德]哈贝马斯著,郭官义,李黎译.《认识与兴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译者前言,第11—13页.
  • 10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36,240,223,69~372,373页.

共引文献165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