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学》“教——学”论与《中庸》“教——化”论——儒家政治的“真知”困境与可能出路 被引量:2

Comparing the Concepts of “Teaching-Learning” in Da Xue and “Teaching-Influencing” in Zhong Yong:The Dilemma of “Genuine Knowledge” of Confucian Politics and a Possible Way Out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大学》在"教—学"意识下认定"知识现成",从而将"知而不行—意志软弱"视为最大难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执政者采取声色威势导民就范。因为轻忽了"真知"问题,这种政治模式潜藏着将执政者的错知谬见无节制地放大为社会灾难的风险。《中庸》则在"真知"问题意识推动下,设立"天命之性—率性"意识,作为恰当的"知识—理解"之起点。《中庸》后半篇转而触及"何为真正的率性(诚)"这一特殊的"真知"难题,并为此引进了出神入化的"至圣/至诚"者之"教—化",以便感化其他社会成员达至"真正的率性(诚)"。然而,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至圣/至诚"者生成与推举机制,在现实政治中,这种浪漫的想像注定只能沦为《大学》式威势"教—学"的装饰。在"率性自明"的大前提下,设立并维系"执政者凭借政权持守既定的权威政见,普通社会成员通过特定渠道表达自己的率性体认与异见,双方在率性意识中相互承受政治压力,从而阶段性地就争议之事达成新的政见共识"的张力机制,乃是走出上述困境的可能出路。
作者 邹晓东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0-138,共9页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2310075614001)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14

  • 1黃广生.试论“谓之”“之谓”在先秦古籍中的用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63,11(1):15-31. 被引量:4
  • 2王守仁.《大学问》,《全书》卷二十六.
  • 3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A]..《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C].,..
  • 4郭沫若.《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
  • 5冯友兰:《大学为苟学说》,《燕京学报》1930年第7.
  • 6郭沂:《第二章:<大学)的思想》,载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5、267-268、268、276、267页.
  • 7韩巍《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特征和学术价值》,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10-2l1页.
  • 8冯友兰:《(大学)为苟学说》,《燕京学报》第7期.
  • 9邹晓东:《早期儒家的宗教哲学运动》,陈明、朱汉民主编:《原道》总第23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39--70页.
  • 10郭沫若:《卜辞通纂·征伐》,《郭沫若全集》第2卷,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436页.

共引文献14

同被引文献14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