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被引量:4

The Fifth Wall in Drama and It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着的某种事物视而不见,造成"现隐"效果,即虽然某种事物在场上显现,却"规定"表演者不能看到;与此相反,不在场的诸事物也可以视为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以"第五堵墙"为条件的。由此,"第五堵墙"不仅大大拓展戏剧表现的空间,而且重新定义在场与不在场,更重要的是,"第五堵墙"具有"能在"也即发生性的意义。"第五堵墙"体现的乃是一种"区分性",可以不断地"生产"出新的空间。
作者 刘晓明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1-89,共9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共引文献5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