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朝是近世第一個以大一統形式"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漢族王朝,重構華夏正統的背景下,對元朝稱以胡虜、胡元等,易於理解,但爲何用"勝國",就顯得特殊。本文論證以"勝國"代稱前朝,是從元代開端,最初的"勝國"於《春秋》中本意爲"絶其社稷,有其土地";《周禮》中爲"亡國",並非專指前朝,到了明代晚期的字典中,已定義爲"爲吾所勝(亡)之國",顯示"勝國"之用在元代經歷了意義上的微妙變化。姚燧頻繁地使用"勝國"專稱宋朝,是詞彙擴散與定型的關鍵人物;黄溍則强調元滅勝國(宋),其不殺之仁與大一統之功,凌駕誅征得國之不義;歐陽玄於《進三史表》的語境中,獨稱宋爲勝國,在三史並立,争爲正統的特殊情況下,承載了士人真正的意念。入明與修《元史》的元代遺士,延續師(5的"勝國"運用,改以專稱元朝,在二十幾年後以國家立場明言元承宋統,徹底解決元修三史應繼誰爲正統的争議,明以元爲勝國,定位的正是宋元明的統序。明中晚期,勝國於易代之際所發揮的正統意義漸漸淡去,胡元、夷狄、胡虜等更符合時代氣氛,直到滿人入主中國,"勝國"於華夷鼎革之中再度浮現。
出处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68,共18页
基金
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费專項资金资助項目(項目编號:YJ201716:skzx2017-sb64)
四川大學一流學科“區域歷史舆邊疆學”學科群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