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科学文化及其特性
被引量:
2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在界定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文化的12个特性,并进而展望了科学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进路。
作者
李醒民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科学文化评论》
2007年第4期72-87,共16页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关键词
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的特性
科学文化的未来
分类号
G301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81
同被引文献
217
引证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98
参考文献
8
1
李醒民.
论哲人科学家哲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征[J]
.学术界,2002(1):171-184.
被引量:8
2
张钢.
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8):34-39.
被引量:10
3
李醒民.
进化认识论和自然主义的先驱[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17(6):1-9.
被引量:13
4
李醒民.
论科学的精神价值[J]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2):1-7.
被引量:18
5
李醒民.
科学革命的实质与科学进步的图象[J]
.科学学研究,1986,4(4):35-42.
被引量:7
6
李醒民.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J]
.哲学研究,1985(6):29-36.
被引量:21
7
李醒民.
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马赫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对经典力学的批判[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4(6):15-23.
被引量:16
8
[英]卡尔·皮尔逊 著,李醒民 译,赵玉芝 责任编.科学的规范[M]华夏出版社,1999.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史然.
进化认识论:科学与哲学的新综合[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7(7):29-35.
被引量:5
2
林融,葛四友.
效率、效益及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J]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8(1):20-26.
被引量:11
3
李醒民.
善于在对立的两极保持必要的张力——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J]
.中国社会科学,1986(4):143-156.
被引量:21
4
李醒民.
论批判学派[J]
.社会科学战线,1991(1):99-107.
被引量:26
5
李醒民.
论作为科学家的哲学家[J]
.求索,1990(5):51-57.
被引量:22
6
李醒民.
科学解释的历史变迁[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7,3(5):71-71.
被引量:5
7
李醒民.
物理学革命行将到来的先声——马赫在《力学及其发展的批判历史概论》中对经典力学的批判[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4(6):15-23.
被引量:16
8
李醒民.
马赫:维也纳学派的先师和逻辑经验论的始祖[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5):1-10.
被引量:7
9
(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著,甘阳.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0
[奥]马赫(Mach,E·) 著,洪谦,梁志学.感觉的分析[M]商务印书馆,1986.
共引文献
81
1
李醒民.
哲人科学家现象和素质教育——兼谈开设“哲人科学家讲座”课程的反应和意义[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5):75-80.
被引量:3
2
李醒民.
论爱因斯坦的综合科学实在论思想[J]
.中国社会科学,1992(6):73-90.
被引量:4
3
诸大建.
科学革命研究述略[J]
.哲学动态,1989(12):26-28.
4
李醒民.
批判学派:进化认识论的先驱[J]
.哲学研究,2002(5):52-57.
被引量:7
5
扈丁.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之管见[J]
.哲学动态,2005(1):48-53.
被引量:1
6
董光璧.
马赫的科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二)——马赫哲学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容的特征[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5(1):19-27.
7
李醒民.
爱因斯坦 :批判学派科学哲学思想之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1):9-13.
被引量:6
8
李醒民.
走向科学理性论——也论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J]
.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3):1-9.
被引量:2
9
谢清果,王明新.
构建科学文化学的几点思考[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63-68.
被引量:5
10
李醒民.
现代科学革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J]
.湖南社会科学,2005(2):1-6.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217
1
刘兵.
科学文化研究与科学的形象[J]
.太原科技,2008(1):8-9.
被引量:2
2
张秉福.
精英文化的现代使命[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被引量:6
3
胡新和.
关于科学的文化学构想与论证[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z1):19-24.
被引量:5
4
曹效业.
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与科学精神的失落[J]
.科学与社会,1999(2):10-13.
被引量:7
5
侯青云.
推进科学文化[J]
.科学与社会,1999(4):52-54.
被引量:1
6
王忠武.
对当代科学文化特征的系统分析[J]
.科学管理研究,1999,17(4):32-35.
被引量:2
7
冯天瑜.
关于“文化”与“文化史”的思考[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5(5):1-9.
被引量:2
8
黎德扬.
略论文化及科学技术文化[J]
.江汉论坛,1997(12):35-40.
被引量:25
9
韩民青.
论科学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J]
.齐鲁学刊,1990(6):95-100.
被引量:3
10
张道民.
科学文化·改革·民主[J]
.齐鲁学刊,1989(4):103-10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7
1
吴银银,陈志伟.
HPS教学模式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教研版),2008,0(3):4-5.
2
胡俊平,钟琦,罗晖.
科普信息化的内涵、影响及测度[J]
.科普研究,2015,10(1):10-16.
被引量:17
3
吴银银,陈志伟.
HPS教育视野下“神奇激素”一节的教学设计[J]
.中学生物教学,2008(8):27-28.
被引量:1
4
吴银银,陈志伟.
职前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调查与思考[J]
.现代教育论丛,2009(1):76-79.
被引量:3
5
耿淑玲.
科学文化:儿童科学教育的灵魂[J]
.学前教育研究,2009(4):23-26.
被引量:4
6
张恒力.
科学基金文化特征探析[J]
.科学学研究,2009,27(4):500-503.
被引量:6
7
夏劲.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科技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2):82-87.
被引量:4
8
汤修芳,黄玲.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科技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2):48-49.
被引量:2
9
王荣江.
国内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1990-2009)述评[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3(1):81-88.
被引量:9
10
纪光欣,怀宝燕.
论当代创新文化的基本内涵[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6):9-1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98
1
王黎明,钟琦.
论信息化在智慧科技馆中的几种角色[J]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9,0(4):33-39.
被引量:2
2
伍光良.
科学文化的百年演进逻辑及其现实启示[J]
.新疆社会科学,2022(4):153-162.
3
孟亚玲,陈迪.
从教材内容看初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目标的达成——以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例[J]
.教育视界,2021(21):29-33.
被引量:1
4
翟翠霞,王越婷,张俊清.
强化科技创新主体科普供给:理论依据与政策思路[J]
.科普研究,2022,17(6):32-41.
被引量:4
5
柴春月,张彩莹,惠丰立.
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生物学学科特点[J]
.科教导刊,2023(9):49-52.
6
马阳,阳露,郭桂周.
面向实践的HPS课程开发何以可能?——欧洲HIPST项目述评[J]
.湖南中学物理,2020(2):12-15.
被引量:1
7
刘为浩.
科技创新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支撑作用[J]
.金田,2013(11):434-434.
8
吴建南,马亮,白波,郑永和.
科学基金管理绩效评估:基于项目资助与组织管理的视角[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7):10-16.
被引量:13
9
张恒力,李东松.
试论科学基金文化的制度特征[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13):299-303.
被引量:1
10
刘瑞平,马文革,叶兵.
高校在科技文化发展普及中的作用和策略[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6):47-49.
1
赵彩虹.
新媒体环境下粉丝文化的透视[J]
.西部广播电视,2013,34(10X):55-56.
被引量:5
2
陈春燕.
论大学图书馆文化的构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92-93.
被引量:1
3
傅华.
文化的特性与发展轨迹(下)[J]
.中外企业文化,2005(7):29-30.
4
邹莉.
传播学视野中的电视文化[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4):79-80.
5
王威娜.
新媒体重塑旧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品牌创新[J]
.广告大观(理论版),2016,0(2):89-96.
被引量:27
6
王玉明.
评电视作品的“美丽”呈现[J]
.电视研究,2006(11):32-33.
7
宇小兵,张晓星,张力学.
张家口历史文化传播途径的新探索[J]
.学理论,2014(4):173-174.
8
赵善坚,徐军芳.
努力增强广场文化的特性与功效[J]
.群众,2006(1):60-61.
被引量:2
9
滕文生.
儒学文化的特性与前途[J]
.党政干部参考,2016,0(6):34-34.
10
李义良.
论大学校园文化的特性及构建[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3-104.
被引量:7
科学文化评论
200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