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北京沦陷期诗坛上的吴兴华及其接受史——兼谈殖民地文学研究中的背景问题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在文学史上,由于各种缘由,总有一些应当纳入的作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缺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近代中国日本占领区的一代中国作家退出文坛。这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北京沦陷期诗人吴兴华的情况则较为复杂。对于吴兴华现象的复杂性,本文从几个层面加以考察:沦陷期北京诗坛生态;吴兴华在沦陷区文学场域中的位置,即被同时代文坛、读者接受的情况;战后文坛对吴兴华的接受史,即后来的被经典化的过程。
作者
张泉
机构地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出处
《抗战文化研究》
2011年第1期156-176,共21页
关键词
吴兴华
沦陷区文学
经典化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张泉.
殖民/区域: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维度——以日本占领华北时期的北京台湾人作家群为例[J]
.文艺争鸣,2011(5):84-94.
被引量:6
2
吴福辉.
给《丛刊》带来品格精魂[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176-179.
被引量:1
3
张松建.
知识之航与历史想象:重读吴兴华[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1):12-17.
被引量:6
4
罗银胜.
“被冷落的缪斯”——早夭的诗人吴兴华[J]
.书屋,2006(11):26-29.
被引量:3
5
孙玉石.
十五年来新诗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1):29-53.
被引量:12
6
余凌.
燕京校园诗人吴兴华[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134-148.
被引量:9
7
爱.冈恩,张泉.
吴兴华——抗战时期的北京诗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236-241.
被引量:9
8
卞之琳.
吴兴华的诗与译诗[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2):272-276.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97
1
张俊山.
新诗美学的早期建树——朱自清新诗评论初探之一[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6(2):17-21.
被引量:1
2
孙玉石.
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追求探索[J]
.江汉论坛,1985(10):44-48.
被引量:2
3
骆寒超.
论中国现代叙事诗[J]
.文学评论,1985(6):78-92.
被引量:5
4
孙玉石.
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2(5):42-50.
被引量:2
5
朱受群.
矜奇偏爱画诗书——诗人、小说家白采的一生[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6(2):85-87.
被引量:2
6
谢昭新.
论韦丛芜的诗[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3(2):56-62.
被引量:2
7
朱寿桐.
绅士气度与新月派的形成[J]
.江苏社会科学,1993(4):110-114.
被引量:2
8
骆寒超.
论“五四”时期的诗体大解放[J]
.文学评论,1993(5):96-108.
被引量:5
9
王荣.
认同与自觉: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叙事诗[J]
.文学评论,1993(5):109-119.
被引量:6
10
赵林云.
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意象构造得失论[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37(6):75-77.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42
1
刘奎.
从文化诗学走向历史诗学——张松建《重建家国海外汉语文学新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0(2):241-246.
2
张春田,周睿琪.
吴兴华年谱简编[J]
.文化与诗学,2019,0(1):272-290.
被引量:1
3
张桃洲.
寻求超越:史料融合与体系建构——论苏光文教授的抗战文学研究[J]
.社会科学家,1998,13(5):74-80.
4
李伟民.
肠断秋深写歌行——吴兴华与莎士比亚[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2):351-363.
被引量:1
5
刘继业.
论孙玉石先生的《〈野草〉研究》[J]
.鲁迅研究月刊,2007(8):72-80.
被引量:3
6
覃志峰,傅广生.
吴兴华诗译思想研究[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512-517.
被引量:2
7
霍俊明.
良知与批判之间的诗学视阈——对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诗论的考察[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4):24-30.
被引量:2
8
霍俊明.
重回纵横交错的历史场阈——《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的前前后后》的新诗史意义[J]
.南方文坛,2008(2):35-40.
9
漆福刚.
走近“被冷落的缪斯”——吴兴华新诗研究评析[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36-40.
被引量:3
10
肖曼琼.
卞之琳诗歌翻译的文体选择及审美价值[J]
.外语学刊,2009(3):109-1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
1
谢茂松,叶彤,钱理群.
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40年代沦陷区散文概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3(1):101-107.
被引量:10
2
张泉.
毕基初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104-120.
被引量:2
3
封世辉.
华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164-183.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刘丽霞.
民国时期教会大学校园期刊文学考察——以天津工商学院《北辰杂志》等为中心[J]
.齐鲁学刊,2017(6):127-132.
2
吴心海.
卞之琳的信与吴兴华的佚诗[J]
.新文学史料,2023(3):123-126.
1
刘荣升.
"背景"问题[J]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00(2):10-10.
2
王人恩.
关于《红楼梦》中妇女是否“隐足”问题[J]
.社科纵横,2002,17(6):45-48.
被引量:2
3
顾正阳.
古诗英译中的背景问题[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6):65-71.
被引量:2
4
刘荣升.
"背景"问题[J]
.金山,2000(2):21-22.
5
化铁.
我的编辑生涯[J]
.黄河文学,2002(5).
6
王惠廷.
林语堂的故乡情与中国心[J]
.漳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9(1):8-12.
7
赵逵夫.
《红楼梦》的构思与背景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2003(4):115-120.
被引量:4
8
王燎熒.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背景问题[J]
.文学评论,1962(3):57-76.
9
武云霞,陶慕宁.
“名士倾城合一身”——由《品花宝鉴》看清代男伶的“文士化”[J]
.文学与文化,2012(3):77-82.
10
陈芝国.
被压抑的写实主义——抗战时期北京诗坛的一个侧面[J]
.北京社会科学,2010(4):101-102.
抗战文化研究
2011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