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荒政集历代之大成,而乾隆朝堪称清代荒政制度最完备的时期,也是国家力量干预饥荒最有效的时期,特别是乾隆中期以前,可以说代表了清代政府救灾的最高水平。然而,若从地方民众的角度观察,灾荒年间,灾民的生活状态、观感如何,他们如何渡灾,如何看待政府救灾的作用等等,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追问。以乾隆二十年江苏省如皋县水灾引发饥疫为例,分析当时地方文人的灾荒书写,可见在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即使是在荒政体系较为完备、运行较为顺畅的乾隆中期以前,受制于州县官个人素质、救灾机制、州县自身救灾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灾民的日常处境亦可能相当悲惨。灾民主要凭借顺从、忍耐、机智、勇敢等长久形成的品格挣扎自救,以图生存,而无法得到来自官方的充分救济。这体现出乾隆朝荒政体系的脆弱性和在地方实践的困境。
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1,共7页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