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土贝母药用历史悠久,散见于中医历代文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浙贝母等时有混淆。本文试从文献角度,对正名、性味、功效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梳理古代文献中有关土贝母的内容。唐以前尚无"土贝母"之名,但所载功效与现代所指土贝母更为接近。唐宋时期记载的贝母多与土贝母无关。至明代出现"土贝母"之名,但多指当地所产浙贝母。直至明末《本草征要》始将土贝母分列,其后诸多文献中所载功效主治与土贝母之名相符合。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开始,土贝母真正与其他贝母类植物独立开来。土贝母味苦或大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范围涉及内外诸科,并逐渐集中于外科疾患,可治疗乳痈、乳岩、疬、痰核、瘰疬、汗斑、鼠疮、手发背、刀割斧砍、夹翦枪箭伤损、毒蛇咬、肿毒初起等多种疾病。
出处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6期884-886,共3页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81303129)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类)(201200131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