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建立的可行性探讨——基于“国际政治社会演化理论”的诠释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自1957年卡尔·多伊奇首次定义"安全共同体",到伊曼纽尔·阿德勒与迈克尔·巴涅特对其的丰富与完善,对我们理解安全共同体的建立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视角。尤其是东盟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区域一体化成果,其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运行逻辑对中国与东盟"10+1"关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作用。而唐世平提出"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系统的转变尤其是"安全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更具演化性、系统性的分析范式。本文则主要从"国际政治的社会演化理论"出发,讨论"中国—东盟安全共同体"形成的可行性,为下一步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作者 杨适
出处 《南方论刊》 2018年第8期33-36,共4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34

  • 1尹继武.《文化与国际信任-基于东亚信任形成的比较分析》[J].外交评论,2011,(4):21-39.
  • 2“2011年11月17日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举行例行记者会”,http://www.fmprc.gov.cn/ehn/pds/wjdVfyrbt/t878272.htm.(上网时间:2012年2月7日).
  • 3“美菲举行战略防务对话”,《人民日报》,2012年1月27日,第3版.
  • 4石建勋.“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负效应不容小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8日,第1版.
  • 5Amitav Acharya,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2edn, London: Routledge, 2009, p. 150.
  • 6“中国企业没有参与菲有关能源项目竟标”,《人民日报》,2011年8月6日,第3版.
  • 7“‘航海自由’的背后玄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6月29日,第1版.
  • 8“睦邻友好谱华章”,《人民日报》,2011年4月30,第2版.
  • 9“澜沧江-湄公河客运恢复”,《人民日报》,2012年1月5日,第3版.
  • 10Amitav Acharya, Constructing a Security Community in Southeast Asia: ASEAN and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Order, pp. 160-165.

同被引文献13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