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媒介批评视角看“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以《偶像练习生》为例 被引量:5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媒介时代偶像的符号意义已发生了延伸变异,失去了英雄式的崇高感,突出了其娱乐和消费意义。偶像养成类节目在消费主义的导向下,注重挖掘偶像的娱乐价值,强调形体审美和感官刺激,造成了媒介文化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冲突。因此本文从媒介批评的视角对此现象进行观察和批评。
作者 章超萍
出处 《东南传播》 2018年第7期120-121,共2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6

  • 1鲍海波.媒介文化生产中的偶像制造与消费及其媒体责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3):122-128. 被引量:15
  • 2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M].马姗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3李岩.大众传播中心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延异--对传播学研究的解构式思考[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2006-11-09.
  • 4Csikszentmihalyi,M.and E.Rochberg-Halton.The Meaning of Things:Domestic Symbols and the Self[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 5Pierre Bourdieu,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M].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4.
  • 6谁是你心中最崇拜的偶像[N].中国青年报,2005-10-21.

共引文献22

同被引文献3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