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当鸾堂不再扶鸾——香港大埔省躬草堂的考察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坐落于香港新界大埔汀角路上的省躬草堂,是一个从名称和建筑外观上都难以判断其属性的机构。它的历史渊源于19世纪末广州城内的一场瘟疫,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广州到香港,它的故事主要是环绕着一位名为"广成子"的神仙如何与他的崇拜者互动而展开。在一百多年历史中的多数时间里,广成子的崇拜者们相信,"广祖师"和他们是在名为"省躬草堂"的物质、精神空间和结社团体中,透过扶鸾的方式召唤与感通彼此。扶鸾降乩作为草堂核心的活动,透过相关仪式的展演与传承机制,凝聚了一个信仰广成子灵力的群体。乩示的文书记录不但构成群体成员行事的正当性来源,也形塑了他们对草堂的认同与想象。然而,草堂组织从广州转移到香港的半世纪后,扶鸾活动逐渐减少,最终在1990年前后完全被取消了。本文试图探讨,一个曾经以扶鸾为核心活动的宗教传统与社团,为什么选择不再扶鸾?作为一个目标是永续生存与发展的宗教结社,当传统中的核心部分一旦被放弃后,它面临了哪些挑战?凭借着何种机制凝聚既有的社群并吸引新的成员?透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索,我们将会看到,在传统的断裂与延续之间,省躬草堂是如何有意识地定位自己,并选择了何种特定的发展策略以因应变动的世道。
作者 廖小菁
出处 《宗教人类学》 2014年第1期208-231,共24页 Anthropology of Religion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