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问题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日本,学生在学校(本文主要指公立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聋、哑残疾学校)被欺负的现象由来已久,但是现在这种"校园暴力"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化了。近年来学生在学校被欺负的事件频繁发生,而且由于不堪忍受欺凌,孩子们自杀的案件不断发生。
作者
马海燕
机构地区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才智》
2013年第34期205-206,共2页
Ability and Wisdom
关键词
日本青少年
校园暴力
启发
分类号
C913.5 [经济管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7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师艳荣.
日本“校园欺负”频发分析[J]
.青年研究,2007(2):44-48.
被引量:5
2
曹能秀,王凌.
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58-62.
被引量:6
3
王晓春.
中日中学生道德意识之比较[J]
.日本问题研究,2002,16(2):57-59.
被引量:1
4
启迪.
当代日本青少年的现状与特征浅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01(3):40-44.
被引量:1
5
李英顺.
日本中小学生中的欺侮总题及其对策[J]
.日本问题研究,1998,12(1):38-41.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7
1
龚颖.
和辻哲郎对“作为人际之学的伦理学”的前提论证[J]
.哲学动态,2001(11):38-41.
被引量:6
2
曹能秀,王凌.
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
.比较教育研究,2005,26(1):58-62.
被引量:6
3
【日】临时教育审议会 瞿葆奎 钟启泉.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A】.瞿葆奎、钟启泉.日本教育改革【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50-453.
4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245-246.
5
【日】土屋守.荒废的孩子们的心—对教养、教育的提议【M】.大修馆书店,2001.96.
6
费孝通.文化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J].新华文摘,2003,(1).
7
内阁府编集.《青少年白书》,国立印刷局,2004年,第49页.
8
王颖颖.《日本接连发生中小学生遭校园暴力自杀事件》,新浪网国际在线,2006年11月16日.
9
《社会应对校园欺凌“零容忍”》,《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日.
10
文雨来.《揭开日本校园内的残酷真相》,中华网世界新闻报,2006年11月24日.
共引文献
9
1
师艳荣.
日本“校园欺负”频发分析[J]
.青年研究,2007(2):44-48.
被引量:5
2
沈燕清.
论网络中去个性化的负面影响及防范[J]
.新西部(理论版),2007(10X):85-86.
被引量:2
3
师艳荣.
日本青少年蛰居问题分析[J]
.当代青年研究,2010(2):70-76.
4
朱剑洪.
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再认识[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67-169.
5
王笑妍.
校园暴力及其心理干预探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8):13-15.
被引量:8
6
林文静.
日本教育荒废现象背后的社会变迁性因素分析[J]
.网络财富,2009(12):30-32.
被引量:1
7
刘雨.
学校欺负相关研究的回顾与社会学反思[J]
.当代青年研究,2016(5):21-26.
被引量:4
8
吉昕雨.
女性主义法学视角下校园霸凌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9,40(8):132-133.
9
靳成,周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与教育委员会的制度变革[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3):44-49.
同被引文献
8
1
杨梅.
高校暴力犯罪归因及对策[J]
.时代经贸(下旬),2007(07Z):171-172.
被引量:9
2
郭俊伟,杨德兰,杨艳,张皑频,曾宪祥.
青年暴力罪犯人格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33(3):349-351.
被引量:19
3
朱晓玉.
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J]
.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5(3):38-42.
被引量:27
4
俞丽娜.
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3):350-350.
被引量:1
5
宋雁慧.
校园暴力丛生现象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2(7):99-103.
被引量:15
6
宋广玉.
“校园暴力”学校难逃责任追究[J]
.教育(综合视线)(上旬),2013(11):17-17.
被引量:1
7
秦宗川.
论我国中学生暴力犯罪的态势及其预防[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3(8):8-16.
被引量:4
8
吕君,安娜煐,刘奕彤,韩大东.
中韩初一学生关于校园暴力认识与经历的比较及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5(5):110-112.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2
1
姜殿坤.
校园暴力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探究[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23-124.
2
朴政君.
民族社会学视角下朝鲜族中学校园预防暴力蔓延研究[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2):187-197.
1
千石保,何凤圆.
新文化的黎明[J]
.当代青年研究,1987(10):7-11.
2
赵蓉.
日本青少年的五大社会问题[J]
.中国青年研究,2000(6):71-72.
被引量:1
3
简.
“校园暴力、公共政策与年轻人的融入社会”——第三届校园暴力问题国际研讨会[J]
.国外社会科学,2005(6):64-64.
4
苏琬.
日本学者千石保访沪[J]
.当代青年研究,1985(12):18-18.
5
何培忠.
日本青少年的意识与国外青少年比较[J]
.国外社会科学,2001(6):110-111.
6
张磊.
日本青少年犯罪问题初探[J]
.辽宁警专学报,2006,8(1):64-68.
被引量:2
7
傅紫琼,陈慧.
日本青少年心理问题初探[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2-83.
被引量:1
8
史景轩,张晓明,鹿磊光.
日本校园暴力团伙的形成、特征及指导对策[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13(3):19-24.
被引量:2
9
何培忠.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先生访问记[J]
.国外社会科学,1985(8):54-56.
10
毛史明.
浅论日本青少年传统道德礼仪教育[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3):158-159.
被引量:1
才智
2013年 第3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