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淮北大鼓唱腔艺术探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淮北大鼓起源于安徽淮北一带,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流传。其表演形式简单,便于大鼓艺人游走并传播,"三大板式"和"五大声腔"等板腔结构,丰富了淮北大鼓的演唱形式及内容;淮北大鼓依托淮北方言,其特点是咬字简洁干脆、口齿清晰,吐词韵腔饱满、琅琅上口,富于韵律感和节奏感,与普通话相比,淮北话的韵母略微变形,口型更加开放,便于打开喉咙和保持共鸣;依字行腔而成的旋律使歌词与旋律完美契合;灵活多变的句式结构,既避免了同样长度的句式带来的单调感,又给演唱者即兴添加衬词的自由创作空间。
作者 王银梅
出处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816)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

  • 1丁声树 李荣.汉语音韵讲义.方言,1981,(4).
  • 2濉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濉溪县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 3郭辉,王旭东.皖北濉溪方言音系[M].皖北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合肥:黄山书社,2010.
  • 4郭辉.皖北濉溪方言“可”字应答句的声调和语调[J].方言,2013,35(1):31-35. 被引量:3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