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律师世界》
1998年第3期12-13,共2页
Lawyer World
同被引文献100
-
1姚劲峰.刑事庭审形式化忧思[J].中国律师,2001(11):62-64. 被引量:3
-
2陈瑞华.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J].清华法学,2008,2(1):30-48. 被引量:45
-
3左卫民,马静华.侦查羁押制度:问题与出路——从查证保障功能角度分析[J].清华法学,2007,1(2):65-87. 被引量:52
-
4龙宗智.试析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与路径[J].社会科学研究,2005(1):80-84. 被引量:14
-
5何志刚,曹桂清.公诉人法庭质证的策略与技巧[J].人民检察,2003(1):50-51. 被引量:1
-
6孙长永.日本和意大利刑事庭审中的证据调查程序评析[J].现代法学,2002,24(6):90-95. 被引量:9
-
7何广材.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状况的实证报告——以云浮市司法系统调研数据为支撑[J].法制与社会,2008(1):132-134. 被引量:1
-
8左卫民,马静华.刑事证人出庭率:一种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阐述[J].中国法学,2005(6):164-176. 被引量:120
-
9陈瑞华.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J].法学研究,2006,28(4):63-79. 被引量:281
-
10顾永忠.关于加强死刑案件辩护的若干问题[J].法学家,2006(4):85-93.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49
-
1赵艳红.论“疑罪”的合理认定[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23(1):301-329.
-
2李昌盛.对抗制刑事审判价值的批判性反思[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4):3-10. 被引量:1
-
3秦雪娜.三大犯罪构成理论及其应用之比较[J].研究生法学,2010,25(2):25-33.
-
4王建林.对抗制要素刑事庭审模式下的非对抗性审判探析[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5):25-29. 被引量:2
-
5李昌盛.刑事庭审的中国模式:教化型庭审[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29(1):130-140. 被引量:18
-
6陈如超.中国法官刑事审判时的中立类型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17(3):48-61. 被引量:9
-
7赵瑞,曾晓东.刑事法庭空间布局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21-21. 被引量:3
-
8黄龙友.浅谈完善我国刑事审判中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1(12):137-137.
-
9周成泓.刑事证据调查与诉讼模式——一个回到原点的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1):81-90. 被引量:2
-
10李昌盛.德国刑事协商制度研究[J].现代法学,2011,33(6):148-160. 被引量:37
-
1王洪国.浅谈对《刑诉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实际运用[J].政法论丛,1986(2):47-48.
-
2蔡国芹.对民事诉讼强制措施若干问题的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1999,17(4):18-21.
-
3苏建清.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J].法学杂志,1999,20(5):32-33.
-
4李大勇.谈新闻报道审判活动的几项原则[J].人民司法,1999,0(8):32-33. 被引量:1
-
5李先秋.谁给你这样说话的权利[J].社区,2002(16):29-29.
-
6张洋.政府应尊重公民说话的权利[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12):10-11.
-
7王晓东.人民法院实施强制措施应注意采集证据[J].人民司法,1993,0(7):44-44.
-
8王文昌.让异议畅行[J].检察风云,2007(5):41-41.
-
9王玮.论建立对妨害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之必要性及可行性[J].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5):60-62.
-
10胡康宁.设立藐视法庭罪的几个问题[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1995,9(3):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