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墙涂料饰面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6
A NUMBER OF ISSUES OF CLADDING FINISH WITH PAINT
出处
《建筑技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73-673,共1页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同被引文献23
-
1卢锡鸿.20年来我国混凝土构件生产回顾与展望[J].建筑技术,1994,21(1):44-45. 被引量:1
-
2何勇智.外墙外保温系统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J].新型建筑材料,2005,32(5):48-50. 被引量:24
-
3李旭.建筑外墙氟碳漆施工实例[J].广州建筑,2004,32(6):12-14. 被引量:2
-
4杨嗣信,吴琏.我国钢筋工程施工现状及其发展[J].建筑技术,2006,37(5):328-330. 被引量:13
-
5任建民,张运平,张海斌.EPS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裂缝成因与控制[J].建设科技,2006(9):96-97. 被引量:1
-
6前三门指挥部.前三门统建工程施工概况.建筑技术,1978,(6):6-8.
-
7杨嗣信.建筑施工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建筑技术,1979,(9):67-74.
-
8杨嗣信.亚运会工程建设促进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1990,(8):3-4.
-
9杨嗣信 吴琏.发展干混料是改革抹灰工艺的重要途径.建筑技术,1999,30(9):625-625.
-
10DGJ32/J 19-2006民用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S].2006.
引证文献6
-
1陈家恒.创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10(14).
-
2杨荣光.外墙涂料饰面开裂原因及其预防[J].大众科技,2005,7(10):34-35. 被引量:2
-
3黄琛,刘家良,黄明枫.砂壁状外墙涂料在广州某工程应用中的存在问题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7,14(8):50-52.
-
4杨嗣信.建国60年来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重大发展[J].建筑技术,2009,40(9):774-778. 被引量:44
-
5陆雁飞.金属氟碳漆在外保温系统的抗裂分析及预防[J].山西建筑,2010,36(10):131-132. 被引量:1
-
6陈敏竹.水性涂料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J].建筑技术开发,2015,42(2):66-68.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58
-
1王文磊.悬挑板底部蜂窝板石材安装方法探索[J].工程质量,2013,31(S1):393-395.
-
2朱长江.建筑装修工程施工的通病与防治探讨[J].科技资讯,2006,4(26):66-67.
-
3何仕辉.关于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学之友(下),2010(1):59-60. 被引量:39
-
4叶海芳.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创新技术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28):90-90.
-
5胡慧.有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革新的现状及实质的探析[J].城市建设(下旬),2011(4):182-182.
-
6陈英.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7):12-13. 被引量:11
-
7陈健锦.新时期建筑工程创新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2011(33):482-482. 被引量:3
-
8李艳.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120-120.
-
9张其彪.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重点探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2(3):57-57.
-
10杨捷,马瑜.浅析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7Z):187-188. 被引量:22
-
1陈永坚.关于外墙涂料饰面的若干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218-218.
-
2张东涛.外墙涂料饰面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预算,2009(2):89-90.
-
3罗旭.关于外墙涂料饰面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244-244. 被引量:3
-
4王新洋.关于外墙涂料饰面的若干问题[J].建厂科技交流,2007,34(2):82-83.
-
5朱维英,张晓滨.关于外墙涂料饰面的若干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30(4):64-64. 被引量:1
-
6刘艳.目前外墙涂料饰面浅析[J].建筑与预算,2005(6):51-52.
-
7唐峻.建筑外墙涂料饰面的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信息,2010(19):362-362. 被引量:5
-
8吴布金.高校建筑外墙涂料饰面的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9):30-30. 被引量:3
-
9袁思恒.高校建筑外墙涂料饰面的施工技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6,0(1):270-270.
-
10朱彩虹.旧住宅小区外墙涂料饰面的质量预控[J].山西焦煤科技,2003(5):2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