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蒙古学信息》
2004年第2期1-10,30,共11页
Mongolian Studies Information
共引文献16
-
1陈兴华.城墙内外:呼和浩特城市史中的双重性格[J].都市文化研究,2021(1):149-184. 被引量:1
-
2薄音湖.明美岱召泰和门石刻考[J].民族研究,2005(5):87-92. 被引量:3
-
3许慧君.明代蒙古板升社会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07,1(5):33-37.
-
4张威.1572~1921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2):55-60. 被引量:17
-
5张威,李冰峰.清绥远城兴建对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157-160. 被引量:3
-
6何一民.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上)[J].学术月刊,2010,42(3):137-144. 被引量:7
-
7张威.从呼和浩特城市演变过程看绥远城兴建的意义[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31(5):57-60. 被引量:5
-
8张威.喇嘛教对归化城兴建及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5):67-70. 被引量:1
-
9卜万恒.清代呼和浩特地区的手工业[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2(4):54-60. 被引量:1
-
10张威.民国三年:呼和浩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转折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4(5):57-60.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5
-
1酒井忠夫,尹建华.袁了凡的生平及著作[J].宗教学研究,1998(2):78-82. 被引量:16
-
2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J].安徽史学,2006(5):39-50. 被引量:10
-
3葛钢.隆庆和议与大同马市[J].沧桑,2009(6):10-11. 被引量:4
-
4张献忠.袁黄与科举考试用书的编纂——兼谈明代科举考试的两个问题[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193-199. 被引量:14
-
5唐玉萍.张居正、高拱在“隆庆和议”中的作用对比[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22. 被引量:4
-
6晓克.“隆庆和议”新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6):78-81. 被引量:3
-
7陈水云,黎晓莲.涵泳性灵:袁黄八股文批评之主体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53-59. 被引量:2
-
8赵世瑜.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1):63-74. 被引量:9
-
9张献忠.阳明心学、佛学对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的影响——以袁黄所纂举业用书为中心的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5-62. 被引量:10
-
10曾礼军.简论袁黄《了凡四训》劝善思想的宗教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12,24(4):5-8. 被引量:5
-
1胡钟达.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建城年代初探[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9,2(1):105-116. 被引量:11
-
2李漪云.大板升城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15(3):67-71. 被引量:5
-
3宁夏历史人物拾零清廉抚王崇古[J].党风建设,2003(9):48-48.
-
4王新利.王崇古其人其事述略[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1):48-49. 被引量:1
-
5闫浩.明蒙“隆庆和议”第一手史料述要[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1-95. 被引量:1
-
6曹永年.呼和浩特市万部华严经塔明代题记探讨[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3(S1):11-27. 被引量:6
-
7曾国藩的“失礼”[J].星火,2005,0(8):56-56.
-
8越界第一季:绝地求生的“雁行客”[J].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11):24-39.
-
9陈永升.板升与俺答汗时期土默川地区的开发[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19(1):40-45. 被引量:1
-
10晓克.“大板升之战”及其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30(6):43-46.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