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感性存在审美观的形而上概括与形而下分析——格尔兹文化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意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的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
作者 苏东晓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5年第1期321-326,共6页 Research on Marxist Aesthetic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

  •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载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德文版,柏林,1982年.

共引文献3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