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与过渡期的思考
出处
《中学数学月刊》
2002年第5期1-3,共3页
The Monthly Journal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参考文献8
-
1冯光耀.素质教育的课堂设计——数学分层导学创造式教学法[J].数学通讯(教师阅读),2001,15(1):7-8. 被引量:5
-
2邓国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7):36-42. 被引量:5
-
3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19. 被引量:95
-
4杨骞.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浅析[J].辽宁教育,2000(3):17-19. 被引量:4
-
5李雁冰.“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0,20(11):22-24. 被引量:23
-
6王文彬.数学教改要着眼于认知结构的组建[J].数学通报,1997,36(8):4-6. 被引量:2
-
7张廷贵.问题教学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育,2001(5):37-38. 被引量:1
-
8王俭.研究型课程评价的特点及方法[J].中小学管理,2001(4):16-17.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5
-
1乔治.米德 赵月瑟(译).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
2(英)沛西.能 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
3(法)昂热拉.梅迪契 侯建(译).新教育[M].商务印书馆,1998..
-
4弗洛伊德 贺明明(译).弗洛伊德著作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
5孙元清.《一项带动学习革命的课程改革》[J].上海教育,2000,(5).
共引文献131
-
1高维.大学初任教师眼中的教师角色:基于隐喻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2(1):84-89. 被引量:3
-
2郑蕊.人工智能时代好教师形象重构及教育实践意蕴[J].教育伦理研究,2021(1):156-170.
-
3刘香.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及其心理学基础[J].宜宾学院学报,2007,7(8):110-112.
-
4张浩,张成军.基于e-portfolio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素质训练的整合设计[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S1):168-174. 被引量:3
-
5魏东平.教师的精神需要及其激励[J].文教资料,2007(25):141-144. 被引量:4
-
6崔凤午,李武成.构建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1(3):90-92. 被引量:1
-
7李云淑.研究性学习档案袋评价的案例分析与实施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4(7):26-28. 被引量:1
-
8张晶,邓艳,夏金星.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调查:困惑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31):56-58. 被引量:6
-
9金鑫,朱励,胡蓉.三种传统教师角色的寓意及其行为表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2):65-67.
-
10张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与实施方略[J].中小学管理,2001(7):10-12. 被引量:9
-
1龚 放.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与质量观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17-21. 被引量:30
-
2王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J].北京教育(高教),2002(4):6-8. 被引量:2
-
3朱庆葆.一流大学建设路在何方?[J].教育(高教观察)(中旬),2007,0(2):37-39.
-
4方海文.学分制:网络教育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6-27. 被引量:2
-
5房山区长沟中心小学.写字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J].北京高等教育,2001(6):26-27.
-
6张玉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1):145-145.
-
7同济大学简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3).
-
8浩伦.体现评价的新理念——试评2001年高考上海物理卷[J].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2001,19(9):1-2.
-
9刘兰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述评[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4(1):5-6. 被引量:1
-
10金丽霞.论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3(11):96-9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