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职教论坛》
2002年第17期28-33,共6页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参考文献4
-
1朱高峰.关于当前工程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48(4):1-2. 被引量:29
-
2杨金土 孟广平 严雪怡等.关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
3W.K.Lebold.D.J.Lebold.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J].美国应用工程教育,1984,(4).
-
4严雪怡.论职业技术教育.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第1版,第15页.
共引文献30
-
1张华.工程实践教育中兴趣激励体系的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S1):305-308. 被引量:4
-
2张鸣放.关于应用型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若干问题[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6-29. 被引量:4
-
3贺志军,曹喜仁,尚守平,邓铁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思路与建议[J].新课程学习(下),2010(12):8-9.
-
4马宁.关于高职院校工程教育定位问题的讨论[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5-6.
-
5李开玲,郭桂英.面向终身教育的高等工程教育:矛盾与协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4(3):26-29. 被引量:7
-
6刘子建,李勇军.构建面向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3):1-4. 被引量:26
-
7沈亚强,张加光.从人才分类角度看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8(3):25-26. 被引量:17
-
8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1):17-20. 被引量:8
-
9周江林.技术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25-28. 被引量:4
-
10黄新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途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5):42-44.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61
-
1瞿连贵,邵建东,韦清.走向整合:我国职业本科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4):18-23. 被引量:8
-
2王屹,李晓娟.为何与何为:生态位原理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的行动规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0):6-11. 被引量:14
-
3吴学敏.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技术本质视角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2):52-57. 被引量:39
-
4张海宁.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对我国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以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49-53. 被引量:9
-
5李霖.职业本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的策略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1(4):88-89. 被引量:2
-
6聂伟.论本科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知识基础和实现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3):98-105. 被引量:8
-
7石伟平,兰金林,刘笑天.类型化改革背景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2):99-104. 被引量:84
-
8徐学莹,王永奎,谭晓娟.职业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城市职业大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8):88-90. 被引量:3
-
9马永胜.1+X证书制度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析[J].包装工程,2020,41(S01):202-206. 被引量:7
-
10吕建德.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1(4):126-128.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9
-
1程雪.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第三产业发展研究[J].学术交流,2013(S1):183-185.
-
2闵光泰.第三产业发展与三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4):82-85. 被引量:7
-
3徐涵.试论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辽宁教育研究,2005(11):43-44.
-
4徐明成.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培训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24):66-67. 被引量:2
-
5隋步景.高职教育只有科学定位方能大有作为[J].教育与职业,2007(17):25-26. 被引量:2
-
6倪曼,李建新,王中林.面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等职业教育[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3):8-11.
-
7郑文华,周谊.中等职业教育能削弱吗[J].职教论坛,2007,23(12X):28-29.
-
8沈亚强,张加光.从人才分类角度看工程教育、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8(3):25-26. 被引量:17
-
9夏建国,冯雯雯.从技术型人才的层次分化看技术本科教育发展[J].职教论坛,2010,26(1):10-14. 被引量:8
-
10冯雯雯,夏建国.技术型人才:一种客观存在的人才类型[J].职教论坛,2011,27(4):50-5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80
-
1赵新成,沈月中,马俊.产业结构演进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迁研究——以广东省七大产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0,0(1):105-108. 被引量:2
-
2刘艳.对我国流通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73-75. 被引量:1
-
3刘艳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结构上移的原因[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60-61. 被引量:3
-
4祁少华.高职高专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南平师专学报,2005,24(4):128-131. 被引量:5
-
5徐明成.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职业培训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6(24):66-67. 被引量:2
-
6董鸿安.加强区域旅游产业服务意识 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9):115-117. 被引量:3
-
7于淑霞.谈升格后高职院校教师的成长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3):76-78. 被引量:2
-
8徐伟成,向前进,陈孝宗.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英语能力岗位要求的调查报告[J].教育与职业,2009(14):183-185. 被引量:33
-
9杨德成,杨晓东.职技高师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5):69-69. 被引量:1
-
10汪锋.基于现代服务业的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0):37-39. 被引量:3
-
1文福华.以科学发展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2006(7):52-53. 被引量:3
-
2陶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J].硅谷,2009,2(4). 被引量:1
-
3边星灿.自学考试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J].上海高教研究,1997,17(7):41-44. 被引量:3
-
4恩蓉辉.创造领导者[J].商学院,2006(12):2-2.
-
5安勇.没有用的事[J].课外阅读,2006(5):26-27.
-
6刘平易.“伪家庭教育”的四个表象[J].中华家教,2012(5):18-19.
-
7高金岭.俄罗斯初、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管窥[J].教育与职业,2003(5):51-55. 被引量:7
-
8颜志成.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15):273-273.
-
9杨玉惠.浅谈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关键[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3):102-102.
-
10潘福妮.新课程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0(17):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