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女性涉恐犯罪研究述评及对策研究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女性在国内外恐怖组织及其暴恐犯罪行为中的危害性不可小觑。应当加大国际反恐合作,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策略,掌控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性,将管理科学方法引入女性涉恐犯罪以提升反恐研究的学术质量。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打造反恐维稳的镇江模式。
出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第13期31-33,共3页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基金 镇江市软科学项目“社会网络视阈下的法治镇江建设路径研究”(编号:SRK20180310019)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27

  • 1高铭暄,张杰.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J].法学杂志,2006,27(5):24-27. 被引量:36
  • 2康树华.《比较犯罪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95页.
  • 3Clara Beyler ( ICT Researcher), Lecture at ICT Conference: Messengers of Death Female Suicide Bombers, Februar- y12, 2003.
  • 4颜颖颛.《“黑寡妇”来袭?触动俄罗斯复兴的“心头之痛”》,《新京报》2010年4月2日.
  • 5孙瑞博.《美国官员:女性人体炸弹袭击令欧美心惊胆颤》,新华网2010年1月26日.
  • 6刘海强,董菁.《巴基斯坦塔利班发明新战术:女性人肉炸弹》,人民网2011年8月12日.
  • 7高峰.《“基地”新武器:女人弹,美国忧心忡忡》,《世界新闻报》2005年12月12日.
  • 8王硕,朱永磊,卢鉴.《连载:伊拉克的女性人体炸弹是如何炼成的》,新华网2009年8月22日.
  • 9青木,若峰.《伊拉克惊曝6000"人弹"名单,包括至少15名女性》,《环球时报》2008年5月13日.
  • 10新华网国际频道特编译.《纽约时报》之《女性生存现状调查报告》,新华网2009年9月19日.

共引文献1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