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2年第3期105-105,共1页
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Journal
参考文献1
-
1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共引文献10
-
1宋慧刚.设备招标采购的评标方法应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3):58-62. 被引量:9
-
2郭建齐,时宝.军事院校科技干部测评方法研究[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1,16(2):271-274.
-
3李济球.大型设备招标决策中的商务评价方法探讨[J].中国市场,2007(28):118-119.
-
4代文锋.企业管理人员职业信用等级综合评价[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4-16.
-
5李海霞,孙厚琴.会展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与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0(11):69-73. 被引量:10
-
6张友兰,王征国.山区经济主因素排序问题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1999,16(3):27-30.
-
7杨艳屏.基于层次化分析的全网业务健康度评价[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5):9-13. 被引量:6
-
8张荷霞,刘永学,李满春,赵赛帅,程亮.基于AHP和EWCM的部分南沙岛礁战略价值模糊综合评价[J].海洋通报,2014,33(4):377-382. 被引量:7
-
9刘子先,生静,冯志辉,许双禄.基于AHP与模糊多目标规划的新产品组合研究[J].机械设计,2002,19(12):15-16. 被引量:3
-
10邓俊国,李加林,王占利,王克柱.旅游资源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探讨——以河北省涞源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1):76-82. 被引量:30
同被引文献19
-
1段子清.资源经济的本质特征与发展对策[J].河南国土资源,2005(6):10-11. 被引量:1
-
2卢希悦.迎接“文化经济”的到来和挑战——论“文化的力量”[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9):33-35. 被引量:2
-
3单宝.解读休闲经济[J].甘肃理论学刊,2005(6):73-75. 被引量:5
-
4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44-47. 被引量:44
-
5杨宗德,李晓南,刘建文,田育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云南可持续资源经济发展之路——云南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良好协调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2):97-101. 被引量:1
-
6王仁庆.“零资源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银都”永兴现象透析[J].湘南学院学报,2006,27(3):94-97. 被引量:3
-
7知止.快乐经济学漫谈[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6(8):77-79. 被引量:1
-
8贾康.关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认识[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6(30):1-2. 被引量:2
-
9张旭光.构建和谐发展的城市社会环境——培育“环境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16-17. 被引量:1
-
10徐江.浅论知识型内生经济的增长模型[J].科技咨询导报,2007(8):133-134. 被引量:2
-
1陈履安.《贵州环境地质》一书出版发行[J].贵州地质,2008,25(4):319-319.
-
2牟雁.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环境科学动态,2005(2):40-41. 被引量:6
-
3张明霞.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之我见[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12(9):118-119.
-
4李俊华.编者按[J].科学通报,2014,59(26):2539-2539.
-
5张军涛,张文忠,艾华.德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人文方向[J].世界地理研究,1999,8(2):36-41.
-
6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3).
-
7陆贯一.我国安全生产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连登一)[J].江苏劳动保护,2005(1):7-9.
-
8闫虹,苏彬.城市地质工作开展的必要性[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9(6):60-60. 被引量:1
-
9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2).
-
10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