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最佳的激励组合——激励组合模型及策略分析
被引量:6
出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2年第7期54-56,共3页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3
1 夏玲娜.地方高校开展学科竞赛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31(2):81-84. 被引量:31
2 赵伟军.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4(7):140-142. 被引量:36
3 王萍.自助式薪酬方案[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1(8):53-56. 被引量:3
4 阿伦森等著:《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版.
5 斯蒂芬·沃切尔:《社会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6 菲利浦·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4月版.
7 李剑.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N].市场报,2002—04—04.
8 Stephen P·Robbins,Organizational Behavior[M],Ninth Edition,Prentice Hall,2001.
9 Denise M· Rousseau. Scheme, promise and mutuality:the building blocks of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Nov 2001 ;Vol.74.
10 郑文力.论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4).
引证文献6
1 张云河.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实阻隔与路径依赖[J] .江苏商论,2005(4):119-121. 被引量:1
2 袁莉,马莉.研发人员薪酬结构设计[J] .技术与市场,2006,13(12A):68-69. 被引量:2
3 郑美群,李聪.警惕员工激励中的“过度理由效应”[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27(12):51-53. 被引量:3
4 吕紫娟.功利激励对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影响的研究[J] .现代商业,2018(15):189-190. 被引量:1
5 李蕾.企业薪酬效用最大化的因素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6X):63-63.
6 程志超,杨建.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激励组合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4):82-8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0
1 齐姗,姚茜.浅析在职培训的激励效应及培训风险的规避——以普通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为例[J] .中国电力教育,2006(2):14-17. 被引量:1
2 张古鹏,姜学民,任龙.人力资本模型综述——基于国内学者的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5):124-128. 被引量:5
3 温宏博.企业研发团队激励薪酬的设计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0):174-175. 被引量:1
4 李广.制造企业研发人员的薪酬设计[J] .轻型汽车技术,2010(10):60-63.
5 梁阜,贾瑞乾,李鑫.薪酬体系设计的新理念——基于综合运用激励理论的视角[J] .东岳论丛,2013,34(4):131-135. 被引量:17
6 李小华.中国企业人力资本价值实现机制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 .中国经贸,2013(8):80-81.
7 王晓燕,王江,徐敏,蒋胜韬,杨万勤.“三环互补·多课联动”改革体系的探索——在地方高校生物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105-109. 被引量:2
8 孟小妹.单位制定激励策略时把控过度理由效应的原则与艺术[J] .领导科学,2022(2):66-69. 被引量:1
9 张跃先,房施雨.“协同”抑或“侵蚀”:内外在激励对用户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J] .技术经济,2023,42(10):68-80. 被引量:1
10 刘文,陈洁.我国制造业企业员工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研究[J] .劳动经济评论,2015(2):4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