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立江河上游地区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的意义和途径
出处
《甘肃民族研究》
2001年第3期33-37,共5页
Ethno-National Studies in Gansu
-
1白云昌.环境资源产业及其他——以昭通市绥江县为个案[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3):45-48. 被引量:1
-
2方洪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意义和途径[J].环境保护,2000,28(12):8-9. 被引量:14
-
3张生寅.改革开放以来黄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J].青海社会科学,2008(5):18-22.
-
4吕东梅.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途径[J].福建热作科技,2005,30(3):35-37. 被引量:7
-
5桑结加.从玛多县生态现状看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紧迫性[J].青海学刊,2003(6):29-30. 被引量:2
-
6牛武江,王一帆,刘烁,项明.强化祁连山生态保护的路径选择[J].环境保护,2013,41(19):64-65.
-
7刘海涛.基于清洁生产的环境发展研究[J].民营科技,2008(2):135-135. 被引量:1
-
8王天津.建立西部环境资源产业 加快实现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第四个目标[J].经济问题探索,2003(5):6-11. 被引量:1
-
9黄河上游何以枯水气候变暖生态退化[J].中国经济信息,2005(8):21-22.
-
10王小琪.加速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J].中国西部,2000(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