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追踪中国》中饭店的双重象征意义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的《追踪中国》塑造了一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移民澳洲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小说中的饭店具有双重象征意义,既象征着主人公自身文化身份的建构,也象征着澳大利亚民族身份的建构。本文对此双重象征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主人公在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社会中经过身份的建构和重构,走向文化杂合的过程。
作者
刘建喜
机构地区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出处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8期165-166,共2页
关键词
象征
身份
文化杂合
分类号
I611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
张虎.
文化杂合、爱情与多余的主人公——奥尔罕·帕慕克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4):150-154.
2
孔维芳.
从文化杂合看《达·芬奇密码》中译本的翻译[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1(6):117-117.
3
王明科,柴平.
孔乙己: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J]
.社会科学论坛,2009(11):35-41.
被引量:4
4
孙宗广.
吾道废兴时否泰,人才进退国安危——浅析赛珍珠笔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12):89-90.
5
罗登廉.
再读余秋雨[J]
.祖国(教育版),2013,0(6X):1-1.
6
张虎.
帕慕克研究三十年述评[J]
.山东外语教学,2016,37(3):78-83.
被引量:1
7
李卫华.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情节结构隐喻[J]
.外国文学研究,2008,30(1):138-144.
被引量:10
8
王明科.
“树”的意象:中国20世纪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2):111-115.
被引量:1
9
黄伟龙.
第三空间中的文化杂合——汤亭亭《女勇士》文化翻译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9-122.
被引量:3
10
张虎.
橄榄之死——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1):104-108.
被引量:3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