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与深描——评王笛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被引量:2
出处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7年第1期421-428,共8页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二级参考文献206
-
1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J].历史研究,1999(5):174-186. 被引量:26
-
2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4):94-103. 被引量:30
-
3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67-81. 被引量:267
-
4方朝晖.市民社会的两个传统及其在现代的汇合[J].中国社会科学,1994(5):82-102. 被引量:75
-
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
6刘大鹏.《潜园锁记》(手稿)[Z].山西省图书馆藏,..
-
7.《谢觉哉日记》[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9页.
-
8.《阎伯川言论辑要》第2辑[Z].太原绥靖公署,1937年编印.第31页.
-
9.《阎伯川言论辑要》第3辑[Z].太原绥靖公署,1937年编印.第2页.
-
10刘大鹏.《退想斋日记》,1913年5月13日[M].,.第181页.
共引文献202
-
1余冰,吴采萱(校译).城市组织中的社会——以广州西街社区组织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19(1):1-47.
-
2叶俊,王苑奇.重构公与私的界线:近代上海小报对另类公共领域的建构及其特征——以“驱逐棚户”报道为例[J].国际新闻界,2023,45(9):163-176. 被引量:2
-
3王军,王庆国.地方社会力量在灾荒救济中的社会整合作用——以近代苏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4-68. 被引量:1
-
4赵红全.公共领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8(3):45-48. 被引量:4
-
5邓京力.社会理论与社会史——“国家-社会”理论解释框架的范式意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11-15. 被引量:2
-
6张天洁,李泽.管窥中国近代城市史之现代书写[J].建筑学报,2012(S1):144-148.
-
7约翰·弗里德曼,刘合林.对中国城市中场所及场所营造的思考[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1(1):111-134. 被引量:5
-
8汪华.超越合作与制衡:民国时期上海慈善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2):136-145. 被引量:2
-
9张芳霖.中国近代商人、商会组织研究的问题意识与阶段性特点[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249-255. 被引量:4
-
10赵红全.公共领域研究综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4):37-41. 被引量:16
-
1郝正春.史识是治史的眼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读后[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3):128-132.
-
2张玮苇.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0(8):240-240.
-
3岳丽.微观史与中国研究:《街头文化》的史学启示[J].丝绸之路,2016,0(8):27-28.
-
4马敏.追寻已逝的街头记忆——评王笛著《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历史研究,2007(5):167-184. 被引量:20
-
5毕之怀.走马俄罗斯之三:圣彼得堡[J].安徽统一战线,2003(12):19-22.
-
6许善斌.旧纸片上的中国百姓生活图景[J].书摘,2006(10):68-71.
-
7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J].博览群书,2007(5):118-120. 被引量:1
-
8葛传海.探思茶馆文化与城市生活的互动--王笛《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J].黑龙江史志,2014(13):184-185.
-
9谭华荣,李捷.评《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J].贵阳文史,2009(6):88-91.
-
10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16(2):118-124.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