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中部地区产业布局研究
被引量:
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文章叙述了在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背景下中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性,并分析了中部六省三次产业布局的状况以及中部地区产业布局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最后在分析中部地区产业布局所具有的优势条件和面临的机遇的前提下对中部地区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作者
黄蕙萍
杨肖
机构地区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年第2期41-44,共4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产业布局
产业结构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9
参考文献
4
1
陈碧玉.
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政府行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3):60-64.
被引量:3
2
张秀生,雷武科.
中部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J]
.管理世界,2006,22(6):143-144.
被引量:11
3
李焯章,郭帆,李磊.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 推动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调整[J]
.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2-18.
被引量:6
4
易英霞,熊祥,郑循刚.
信息时代产业布局的新动向[J]
.经济论坛,2004(8):32-33.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9
1
仇保兴.
发展小企业集群要避免的陷阱——过度竞争所致的“柠檬市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1):25-29.
被引量:101
2
中国问题经济观察之六 沉寂的中部——从“不是东西”的尴尬中思索中部发展(上)[J]
.领导决策信息,2002,0(35):4-7.
被引量:1
3
沈威.
产业集群发展与地方政府作用[J]
.中国科技产业,2004(6):47-49.
被引量:18
4
曹休,宁.
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4,24(4):440-443.
被引量:41
5
裴家常.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水平及其变化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9-84.
被引量:3
6
刘立伟.
以产业集群推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J]
.湖北社会科学,2005(8):52-53.
被引量:3
7
彭道宾,彭地.
中部产业结构演变状况及崛起之策[J]
.经济研究参考,2005(69):36-48.
被引量:7
8
[美]钱纳里,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
9
吴晓军.
论地方政府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长[J]
.企业经济,2003,22(10):7-9.
被引量:23
共引文献
20
1
温如春.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
.特区经济,2006(8):197-198.
被引量:6
2
万建香.
经济增长下产业结构和公平之间的均衡路径——基于联立方程的实证[J]
.经济经纬,2009,26(5):19-22.
3
李焯章,郭新力,李磊.
区域创新能力是武汉经济圈发展的不竭动力[J]
.经济问题探索,2005(8):83-86.
被引量:1
4
郭新力,李焯章,李磊.
区域创新能力是武汉经济圈发展的不竭动力[J]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6):55-58.
被引量:1
5
方维慰.
论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66-69.
被引量:11
6
刘刚,沈镭.
西藏产业经济布局与优化调整策略初探[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30-134.
被引量:5
7
于丽静,张婷.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28):138-140.
被引量:1
8
郭小兰,徐长乐,杜丽菲.
中部崛起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2):114-119.
9
魏宗财,罗绍荣,王焕,马强,杨梅.
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苏北运河沿线地区产业布局研究[J]
.小城镇建设,2008,26(8):83-87.
被引量:3
10
杨昌明,陈新国.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对中部崛起的影响分析[J]
.机械管理开发,2008,23(5):139-14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8
1
陈晓春,张喜辉.
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
.消费经济,2009,25(2):71-74.
被引量:102
2
王庄林.
国际推动“低碳城市”的策略与经验[J]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15):70-72.
被引量:1
3
谢晓波.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博弈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04(4):100-104.
被引量:33
4
倪鹏飞.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5.122-128.
6
李辉,刘春艳.
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J]
.现代日本经济,2008,27(4):46-50.
被引量:19
7
庄贵阳.
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5):303-308.
被引量:67
8
李兵,王铮,李刚强,初钊鹏.
我国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7(2):196-201.
被引量:44
9
韩雪梅,刘欢欢.
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3):118-125.
被引量:42
10
王倩倩,黄贤金,陈志刚,谭丹,揣小伟.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重心移动及原因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5):833-841.
被引量:38
引证文献
2
1
郭万达,黄佳军,杨伟,张建森.
低碳城市化:我国城市发展新坐标[J]
.开放导报,2010(2):20-25.
被引量:6
2
梅文智,张可云.
中部崛起新思路探析——打造“中部金三角”[J]
.商业时代,2011(14):136-137.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9
1
刘中文,高朋钊.
基于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下的城市低碳化研究[J]
.企业经济,2011(11):118-120.
被引量:1
2
吴伟军,汪洋.
赣湘鄂三省经济金融发展比较及合作问题[J]
.金融与经济,2012(8):90-92.
3
刘凤莲,林爱文.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中国城乡一体化模式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6):3632-3635.
被引量:5
4
王光荣.
城市低碳交通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前沿,2012(17):120-123.
被引量:1
5
刘扬,陈劭锋.
江西省统筹低碳城乡一体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80-187.
被引量:1
6
王萱.
低碳工业化、低碳城镇化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J]
.特区经济,2013(9):101-103.
被引量:2
7
单卓然,黄亚平.
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策略初探——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13,28(12):102-106.
被引量:5
8
武振国,李雪敏.
内蒙古低碳城镇化路径探析[J]
.经济论坛,2013(12):58-60.
被引量:1
9
李辉,许红霞,姚金雄,王圣.
我国四大城市群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J]
.环境科学导刊,2017,36(4):47-53.
1
胡德斌,张萍.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特色经济[J]
.学术探索,2005(1):35-37.
被引量:1
2
蔡蕾,邵桑,宗查查.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112-113.
3
杨敬涛.
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环境保护问题[J]
.投资与合作(学术版),2014,0(1):68-68.
4
刘甲金.
确立石油(石化)工业在新疆产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J]
.新疆财经,1998(3):9-15.
被引量:1
5
崔学贤.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J]
.地方财政研究,2006(2):36-38.
被引量:4
6
王俊鹏,陈玉和,黄茂生.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产业结构优化[J]
.现代企业教育,2006(A05):24-25.
被引量:2
7
工信部将编制产业转移指导目录[J]
.企业技术进步,2011(8):42-43.
8
胡丹,聂琦波.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工程项目管理[J]
.集团经济研究,2006(06S):78-78.
9
孙湘,朱静.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4):174-177.
被引量:6
10
叶生洪,杨宇峰,张传忠.
绿色生产探源[J]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7):82-84.
被引量:7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