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网民群体极化倾向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在推进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中,其非理性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作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由于受到群体性质、群体心理、选择性信息接受机制、网络议程设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极化倾向。该倾向使得网络舆论非理性严重。因此,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利用权威,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改善媒体报道框架,合理设置议程来及时引导网络舆论。
作者
欧阳小婷
机构地区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现代视听》
2009年第1期50-52,共3页
Modern Audio-Video Arts
关键词
网络舆论
群体极化
非理性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158
同被引文献
78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3
1
张桂霞.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分析[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4):104-107.
被引量:33
2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3
刘冰.
从网民心理因素看网络非理性舆论的调控[J]
.新闻知识,2006(11):67-68.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2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48-49.
3
[3]Marshall Van Alstyne & Eric Brynjolfsson.Electronic Communities Global Village or Cyberbalkans[EB\OL].http://web.mit.edu / marshall / www / papers / CyberBalkans.pdf,2005-10-12.
4
陈力丹.舆论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86-187,189.
5
卢梭 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26.
6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7
潘忠党.舆论研究的新起点(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8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
9
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
www.rednet.com.cn2001.12.21.
共引文献
158
1
刘斗燕,曹鑫.
热点网络舆情对学警价值观的影响与因应[J]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24,36(2):20-28.
2
张翀.
影响网络安全的网络推手研究[J]
.理论观察,2021(7):116-120.
3
李佳钰,张小丽,杜倩,高雪梅.
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心理分析[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3):41-48.
被引量:4
4
胡朝浪,吴荣军,周安民,杨勇,胡勇,刘嘉勇,夏天.
基于主体观点度演变的网络舆论形成模型研究(英文)[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41(4):196-201.
被引量:3
5
徐殿,陈少卫.
网络舆论参与中网民“群体极化”倾向问题探析[J]
.消费导刊,2010(1):102-102.
被引量:8
6
欧科良,王道春.
网络舆情引导与警察公共关系[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6):53-56.
被引量:1
7
龙雅丽,张坤.
大学生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及其发展过程研究[J]
.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2):50-51.
被引量:10
8
卢正伟.
“网络舆论”的分析思考[J]
.东南传播,2008(5):31-32.
被引量:8
9
季丹,谢耘耕.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基于CNKI、CSSCI高被引论文观察[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0(4):48-56.
被引量:27
10
吴江,毛启蒙.
大学生网络群体性爱国行为的分析与引导[J]
.思想理论教育,2011(7):34-3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78
1
赵世恒.
试论舆论监督的权威性[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1):81-82.
被引量:2
2
郑保章,王爱玲,柴玥.
网络民意的失控及其舆论传播影响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61-65.
被引量:24
3
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J]
.公安研究,2007(10):33-37.
被引量:19
4
李萍.
浅析网络舆论中的群氓现象[J]
.东南传播,2008(10):49-50.
被引量:5
5
翔平,张平.
西方文化心理学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进展,1987(3):10-15.
被引量:2
6
胡泳.
群体极化[J]
.商务周刊,2008,0(17):90-90.
被引量:1
7
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
群体思维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综述[J]
.管理科学学报,2004,7(4):75-84.
被引量:15
8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9
毕鹏程,席酉民,王益谊.
群体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思维演变研究[J]
.预测,2005,24(3):1-7.
被引量:8
10
昝玉林,许文贤.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探析[J]
.新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5(10):25-29.
被引量:16
引证文献
11
1
张爽.
浅析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理性化引导[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46-148.
被引量:7
2
段然.
网络舆论与大众传播舆论监督[J]
.新闻前哨,2010(12):63-64.
3
王华生.
网络异化与编辑主体的社会责任[J]
.出版发行研究,2011(7):15-20.
被引量:1
4
戴建华,杭家蓓.
国内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述评[J]
.情报科学,2011,29(11):1747-1750.
被引量:12
5
龙晓丹.
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J]
.今传媒,2014,22(7):31-32.
被引量:6
6
秦凯风.
论微博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分析[J]
.中国报业,2015,0(2):29-30.
被引量:1
7
龚新琼.
新媒体语境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叙事主体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3):152-155.
被引量:1
8
任晓艳.
网络舆论整体过程及各个时期的心理效应分析[J]
.今传媒,2015,23(12):21-22.
9
赵文轩,李猛,梁琪,尚召明,宋思远,张晖,刘欣.
综合性医院急诊医生工作压力源特征分析[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1):93-95.
被引量:6
10
刘丹.
关于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的研究述评[J]
.视听,2020(10):163-16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张诗洋.
新媒体视角下网络集群行为背后的群体心理学[J]
.新闻研究导刊,2020,0(2):128-129.
2
辜巧.
急诊医生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
.心理月刊,2020,0(3):237-238.
被引量:1
3
李良荣,杨梅.
2009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
.新闻大学,2010(1):8-19.
被引量:1
4
丁源.
浅谈企业在突发事件中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J]
.现代商业,2011(23):74-74.
5
巢乃鹏,何椿.
新媒体:我们的研究点与关注点——基于新闻传播类CSSCI来源期刊的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2(5):67-71.
6
华健,余琦.
试析新闻宣传中的选择规律——以黄岩岛对峙事件的新闻报道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2,3(7):37-39.
7
盛兴,郝永华.
论跟帖在网络新闻专题中的功能、问题及对策[J]
.东南传播,2012(11):4-5.
被引量:2
8
肖金.
网络群体极化的信息学解释[J]
.中国科技信息,2013(7):89-89.
9
屈艺.
高校突发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研究[J]
.前沿,2013(2):15-16.
被引量:5
10
刘杨,王翠荣,赵伟东,李楠.
浅析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J]
.商业经济,2014(1):71-72.
被引量:3
1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2
郭光华.
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2):112-112.
被引量:1
3
周田溆.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
.新闻世界,2012(5):177-178.
被引量:1
4
李亚男.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网络媒体的报道框架[J]
.新闻世界,2010(7):148-149.
被引量:3
5
曾娜贤.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少年中传播机制的探索[J]
.中国青年研究,2013(2):113-117.
6
吕鹏.
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J]
.中国电视,2008(8):42-46.
被引量:5
7
王祖龙.
关于学术期刊读者问题的思考[J]
.荆州师专学报,1990,13(2):86-91.
8
郭小平.
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J]
.东南传播,2006,0(12):43-44.
被引量:15
9
朱胜龙.
图书评论论与读者心理接受机制[J]
.中国图书评论,1999,22(7):59-60.
10
李虹.
权势阶层子女的媒体报道框架之比较——以中国大陆“李天一案”与台湾“李宗瑞案”报道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5,6(7):193-194.
被引量:1
现代视听
2009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