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
被引量:
1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存《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革’开始至今三十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
作者
方汉奇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出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3期58-59,共2页
Journalism Research
关键词
中国
新闻事业史
《大公报》
分类号
G219.296 [文化科学—新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258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58
1
邱沛篁.
新世纪中国新闻教育:四种关系与改革思路[J]
.新闻界,2002(1):19-20.
被引量:3
2
曾伯炎.
新闻界的红榜与黑榜[J]
.新闻界,2002(1).
被引量:1
3
张骏德.
频道专业化中国电视的第二次创业[J]
.新闻界,2002(2):43-44.
被引量:3
4
尹连根.
党报优势向竞争力的转化[J]
.新闻界,2002(4):6-7.
被引量:3
5
丁和根.
党报竞争力的多元审视[J]
.新闻界,2002(6):8-9.
被引量:8
6
时统宇.
科学认识中国媒体的做大做强[J]
.新闻界,2002(6):12-14.
被引量:1
7
乔志强,行龙.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3):4-16.
被引量:17
8
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新闻史工作者协作编写《中国新闻事业通史》[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86(3):219-220.
被引量:1
9
王凤超.
如何编写新闻史——新闻研究所、北京新闻学会座谈会纪要[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80(3):167-170.
被引量:6
10
张之华.
建国初期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概述[J]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2):169-17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1
1
黄钦.
解读新记《大公报》之传媒公共领域建构[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6):22-25.
被引量:4
2
毛家武.
早期《大公报》办报理念对当代中国媒介文化转型的启示[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41-43.
被引量:1
3
刘泱育.
方汉奇先生与《大公报》相关研究的继思[J]
.国际新闻界,2010,32(1):92-95.
被引量:2
4
李理.
略论《大刚报》的“大骂小帮忙”[J]
.国际新闻界,2010,32(10):106-113.
5
张靓.
张季鸾与《大公报》公共领域的构建[J]
.新闻世界,2012,0(7):193-194.
6
俞凡.
试论新记《大公报》与蒋政府之关系——以台北“国史馆”藏“蒋介石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20(5):100-116.
被引量:12
7
王琍琍,徐霞.
新闻纸上的社会印记——从史学研究变化看新闻史研究视角转变[J]
.新闻世界,2014(1):121-123.
8
刘宝珍.
新记《大公报》特色综论[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6):140-146.
被引量:1
9
张晓锋,程河清.
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1949-2019)[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8):24-42.
被引量:15
10
邹欣星.
西北“纪实”与现代中国的想象性建构——大众传媒视阈下《大公报》西北报道研究(1927—1936)[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4):56-61.
二级引证文献
36
1
沙垚.
与古为新:一种面向未来的新闻传播史研究视角[J]
.南京社会科学,2021(8):110-117.
被引量:7
2
张文涛.
1930年代《大公报》对国民党法西斯化的认知与引导[J]
.近代中国,2023(1):74-97.
被引量:1
3
吉祥.
做好基层档案工作的几点体会[J]
.档案管理,2006(1):9-9.
4
刘泱育.
方汉奇先生与中国新闻史学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2010(9):223-227.
被引量:1
5
赵传芳.
从《大公报》看民国传媒公共领域构建[J]
.新闻世界,2011(6):125-126.
被引量:3
6
王丹.
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J]
.新闻世界,2011(7):295-297.
被引量:1
7
刘泱育.
方汉奇先生治学思想述要[J]
.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1(12):4-5.
被引量:1
8
廖欣.
我国近现代报刊的发展与公共领域的建构——以新记《大公报》为例[J]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9
张靓.
张季鸾与《大公报》公共领域的构建[J]
.新闻世界,2012,0(7):193-194.
10
俞凡,孙晓丽.
再论新记《大公报》与蒋政府之关系——以吴鼎昌与蒋介石的交往为中心的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1):88-105.
被引量:11
1
方汉奇.
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帽子[J]
.新闻爱好者,2002(12):15-16.
被引量:2
2
程茂枝.
跳出此山见真面——新记《大公报》“小骂大帮忙”的另样审视[J]
.科教文汇,2016(30):167-168.
3
刘泱育.
方汉奇先生与《大公报》相关研究的继思[J]
.国际新闻界,2010,32(1):92-95.
被引量:2
4
肖芃.
客观主义的幻灭和《大公报》的历史话语[J]
.湖南社会科学,2009(4):215-217.
被引量:2
5
梁颂成.
《杨嗣昌集》整理底本的编辑思想与体例[J]
.社会科学家,2004,19(6):23-26.
6
何亮.
该“警惕科学”了吗? 还是继续祛除蒙昧?——就田松《警惕科学家》一文为科学辩诬[J]
.科学与无神论,2014(4):29-32.
7
李有智.
编辑“杜文秀‘卖国说’辩诬”栏目缀言[J]
.回族研究,2010(1):53-54.
8
朱洪.
是辩谬,还是炒作——再答张小曼[J]
.学术界,2001(3):105-114.
9
郭恩强.
概念、语境与话语:“小骂大帮忙”使用之流变[J]
.新闻大学,2016(1):29-38.
被引量:3
10
刘宪阁.
为大公报辩诬之外的李纯青[J]
.青年记者,2017(7):93-93.
新闻大学
2002年 第7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