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1-92,共12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8
1 王明编.《大平经合校》,第430页、第433页、第433页、第403页、第593页、第656页、第257页、第116页.
2 .《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年.第56页.
3 《太平经合校》卷47.《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
4 《抱朴子·对俗》.
5 《颜氏家训·归心第十六》.
6 《弘明集》卷11,《何令尚之答宋文皇赞扬佛教》.
7 《送潭州道林疏言禅师大原取经序》.见《全唐文》卷783.
8 《镡津文集》卷8.
共引文献22
1 卿希泰.有关道教发源于四川的几个问题[J] .世界宗教研究,2001(4):41-50. 被引量:2
2 盖建民.道教“尚医”考析[J] .中国哲学史,2001(4):58-63. 被引量:2
3 盖建民.道教与传统医学融通关系论析[J] .哲学研究,2002(4):73-78. 被引量:4
4 袁林.中国古代史研究数字化文献资源与利用[J]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12):19-27. 被引量:11
5 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J] .世界宗教研究,2005(2):123-130. 被引量:5
6 刘永明.敦煌道教的世俗化之路——道教向具注历日的渗透[J] .敦煌学辑刊,2005(2):194-210. 被引量:7
7 李南.略论印度密教的真言咒语[J] .南亚研究,2005(2):58-62. 被引量:2
8 陈云.试论生态女权主义与道教思想的契合[J] .宗教学研究,2005(4):45-49. 被引量:5
9 唐怡.道教戒律与儒家礼制[J] .宗教学研究,2006(1):142-144. 被引量:1
10 朱越利.《太平经》的兴国广嗣术与合阴阳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9):54-6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1
1 夏新华.论非洲习惯法的概念与特性[J] .西亚非洲,1999(3):62-66. 被引量:6
2 吕锡琛,周山东.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J] .伦理学研究,2012(1):33-37. 被引量:3
3 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代译序”2,36,38.
5 [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M].严存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译者前言”9-10.
6 [英]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9,70,25-26,74,137,158.
7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535.
8 Emmet V. Mittlebeeler. African Custom and West- ern Law (The Development of Rhodesian Criminal Law for Africans) [ M ]. New York and London : Af- ricana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135.
9 夏新华.非洲法律文化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
10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引证文献4
1 吕锡琛,周山东.论《太平经》对两汉孝道的改造及其意义[J] .伦理学研究,2012(1):33-37. 被引量:3
2 肖海英,夏新华.非洲传统宗教与习惯法的发展[J]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2):9-14. 被引量:2
3 周山东.《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孝道思想管窥[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7-71.
4 周山东,叶丹.以信证道:道教培育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孝”的方式[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3):36-40.
二级引证文献5
1 任灵兰.2011年中国世界史研究述评[J] .世界历史,2012(3):82-106.
2 周山东.论道教维护传统社会核心价值“孝”的策略[J] .唐都学刊,2012,28(4):18-22. 被引量:1
3 周山东.《老子道德经想尔注》孝道思想管窥[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7-71.
4 王岳川,郭静科.古籍文献中气功对养生的重要性及对现代生活的启迪[J] .中医药导报,2013,19(9):1-4. 被引量:3
5 肖海英.从非洲宪法看宗教与法律的关系[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43-47. 被引量:1
1 岳国强.孔子天命思想的现代意义[J] .枣庄学院学报,2008,25(4):72-74. 被引量:2
2 卓新平.论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宗教观[J] .世界宗教研究,2012(6):1-9.
3 邱文山.齐文化与道教[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3):23-25. 被引量:3
4 施保国.人文关怀的融摄贯通——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儒、道的立场[J] .华夏文化,2009(4):21-23.
5 王建敏.《易经》天命无常与孔子天命有常思想比较研究[J] .柳州师专学报,2015,30(1):71-73.
6 毛安翼,黄旺.论康德反思判断力的现代解释学内涵[J] .甘肃理论学刊,2013(4):111-116. 被引量:1
7 李丕洋.略论儒家天人性命之学与释、道思想的历史关联[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3):47-53. 被引量:1
8 王瑾.把历史“激活”成新闻[J] .记者摇篮,2009(6):17-17.
9 王宝玲.生产、语言与交往——马克思与哈贝马斯关于交往理论的历史关联与差异[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4):6-9.
10 王志跃.明于天人之分[J] .竞争力,2008(4):6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