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成长与人格教育
出处
《学海》
2002年第5期21-23,共3页
Academia Bimestris
基金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
二级参考文献2
-
1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02).
-
2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共引文献12
-
1宋洪波,严建雯,张红.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环境探索——以宁波大学经验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01-103. 被引量:1
-
2王臣申,钱晓蕾,张陶然.关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8):3-5. 被引量:7
-
3王磊.金融危机背景下医学类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及调适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72-73.
-
4陈纯清.“90后”价值观成因的心理学初探及对策分析[J].考试周刊,2012(8):156-158.
-
5钟亿华.高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学校参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网友世界,2012(16):35-36. 被引量:1
-
6陈郁芬.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及策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4):35-38. 被引量:2
-
7周详.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3):250-251. 被引量:23
-
8田淑梅,易首伟,杨丽华,刘波平,张慧,巴兴强.农林院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征状况与引导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563-11564.
-
9舒曼,李友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紧迫性有效性问题探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7,22(2):85-87.
-
10谭秋华,何祖秀,林燕妮,王紫欢,吴灵香.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科教文汇,2017(12):144-146.
-
1黄永平.充分发挥学生家庭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1996(12):38-39.
-
2李晓梅,刘青.面向市场经济的德育内容[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122-125.
-
3曾碧元.改进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4):156-157. 被引量:3
-
4孙杨.丰富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探究工学结合模式“软实力”[J].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3):3-7.
-
5曹亚军,孙华.对河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价值取向的调查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08(9):93-94.
-
6段春兰.对小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的研究[J].江西教育(综合版)(C),2016,0(5):41-41. 被引量:1
-
7李文耀.试论教师积极性的激励和调动[J].陕西教育(教学),2010(1):9-11. 被引量:1
-
8刘明杰.适应经济发展 拓宽德育内容[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B12):51-54.
-
9周成海.凯兴斯泰纳教师教育思想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4,41(1):104-111. 被引量:4
-
10蒋晓铭,赵东城,张坦.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品质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9(2):89-91.
;